体外循环中不同预充方式对小儿先心术后输血量及早期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3)
表3 两组患儿围术期降钙素原变化水平比较(ng/mL,x±s)注:t1、P1为自体血预充组内T1~T4与T0比较;t2、P2为传统血预充组内T1~T4与T0比较;t3、P3为自体血预充组内T0~T4与传统预充组比较
3 讨论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700家医院开展了心脏外科手术,平均每年的手术台数高于20万台,其中绝大多数的手术需要体外循环技术的支撑[4]。体外循环预充液的使用历史,依次经历了全血预充、无血预充、自体血预充的演变。Rosengart等[5]在1998年首先报道将自体血预充方法应用于临床,60例成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使用此技术可以实现节约用血的效果。近3年来,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预充量,体外循环技术与设备日新月异、体外循环系统管路的不断改善的同时,如何得到体外循环中最适稀释度,以及降低血液稀释带来的安全风险成为了又一研究难点和热点[6-10]。Saczkowski等[11]回顾分析了多个中心两万多例冠脉手术患者使用自体血预充技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9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