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禁区,让“天坛神外”薪火相传(2)
刘丕楠主任组织开展的神经外科精准手术及神经重建相关研究,一直站在该领域研究前沿,引领着以神经内镜和听觉脑干植入为代表的精准治疗和重建技术的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着力实现精准脑手术与脑功能保护相结合的临床研究一体化的项目平台,为诊疗新方案的临床实践指导提供便利,实现神经行为学、磁共振技术,以及生理测量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实现为临床评估、监测、康复提供前瞻性指导,形成世界一流的脑精细结构保护及修复研究基地,通过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研究团队建设。
刘丕楠主任多年致力于中枢神经系统及耳鼻喉交叉学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一线工作,近年来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神经功能重建及脑研究科研团队,为国内此领域首席专家之一。他探索建立了国内首家中枢性听力障碍(双侧听神经瘤)听觉脑干植入神经功能重建基地,主持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持计划“新型植入式听觉神经修复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在国内首次实现听觉脑干植入装置的研发、生产、动物实验及人体植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更安全有效、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植入式听觉神经修复技术和设备,将从根本上改变国外产品高价垄断及国内技术匮乏的局面,让更多的耳聋患者得到康复。仅依目前我们国内的需求计算,新型植入式听觉神经修复设备制造本身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即可以带来数亿产值,并提供数万人就业的庞大产业;同时,以植入式听性重建技术为基础,可以形成一个中枢神经系统电子植入技术和感官认知重建的“产学研”基地,有助于带动相关领域内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此外,听性脑干植入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可植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赝复体,其研发和临床应用是一个国家神经科学和神经微电子技术水平的标志,更是社会对残疾人救助水平的标志。他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脑研究专项等项目,探索脑肿瘤与脑科学的交叉融合,以累及视觉、听觉通路的颅脑肿瘤为研究模型,对感官信息变化对脑皮层功能区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将为中枢水平的视、听觉通路的重建提供重要依据。
刘丕楠主任进一步规范了复杂颅底肿瘤及颅底缺损相关疾病的治疗,建立了推广神经内镜技术及颅底重建技术应用的规范化培训平台。作为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培训计划学科带头人,在颅内外沟通肿瘤的手术治疗和颅底重建技术、内镜下经鼻手术治疗颅底病变,以及神经外科同耳鼻咽喉科交界性疾病的外科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专业特色。在以神经内镜为代表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完成医疗工作内涵与外延的双重延伸。以疾病分子生物学特征为依据,向上游通过筛选和鉴定肿瘤的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构建防病体系;向下游通过认知评估、功能重建,打造护病体系。同时,通过疾病诊疗规范的制定、神经功能重建技术的开展、神经内镜技术及颅底重建技术的推广等方式,促进先进的治疗理念及技术的普及推广,主持开展了国内首例药物治疗神经纤维瘤病药物临床试验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突破该类神经系统罕见复杂疾病的诊疗困境,为颅内复杂肿瘤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天坛神外”,薪火相传
“天坛神外薪火相传,从王忠诚院士到我们这一代,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刘丕楠表示,“天坛神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离不开前辈的努力开创,也更需要后人的接力传承。
谈到王忠诚院士时,刘丕楠不掩敬佩:“王院士曾参加过抗美援朝。那时候,中国尚未有自己的神经外科,很多病根本看不了。没有这些优秀伟大的专家学者铺路摸索,如今的中国神外不会有此辉煌的发展。”
他感慨地接着介绍说,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浪潮让新一批神外专家有了用武之地。例如曾担任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院长的赵继宗院士,1990年被派往美国休斯顿医疗中心进修神经外科,次年转到美国Henry Ford医院神经外科进修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以及显微神经外科。前辈们将最精尖的技艺带回祖国,也让中国的神外事业达到了较高水平。“相比国际医疗水平,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又必须弥补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学习完善,方能更上一层楼。”刘丕楠表示,打开国门后,既要遵循国际准则,又要在技术上、医生风范上有自己的特色,诸如行医方式、民族性、文化沉淀等方面,发挥体验病源优势及面对病人的真切体会。
他说:“要推动国内神外医学领域的发展水平,需要配给足够的医护人员,大力增强科研力量。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不是智力或者努力不够,而是结构和体制的掣肘。一味地羡慕其他发达国家的医疗条件及学术成果没有任何意义。美国三巨头医院,其医护人员多达几千人。我们与国外医疗机构相比,在编制及科研经费方面都相差甚远,捉襟见肘,遑论其他?”对他而言,他们科室如今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口碑,依靠的就是自身不断的摸索和经验积累以及对未来优秀人才的不断培养。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刘丕楠不忘提拔后辈,共辟新程。在人才培养上,他建议选优质学科,明确医生的位置,发展高水平的治疗模式,并且要有好的价值观引导其成为有用的人才。他说:“我自己带学生有两个门槛,一是手术技术,二是行医理念。技术过关是必须的,要求理念是为病人着想。那些对病情了解通透,能设计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在术后恢复阶段又能有一个很好把控的学生,我最喜欢。你不会的、拿不准的,我可以教你,但你若是一开始理念就错了,之后就很难再改正。”
对于中国神经外科未来的发展走向,刘丕楠也有自己的思考。鉴于神经科学评定“不确定性”更强,对大脑的认知仍不完全,他认为恶性肿瘤除却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外,可以将中医中药的理念加入到西医治疗中,挖掘其稳定固本之源,逐渐避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治疗方式。
专家简介
刘丕楠,主任医师,现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九病区主任、耳鼻咽喉科主任,神经外科博士生导师。1967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96年师从我国著名耳鼻喉头颈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教授,获耳鼻咽喉科硕士学位;1999年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获神经外科博士学位。发表各类论文论著50余篇,其中SCI 2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获优秀论文奖2次。其中,神经内镜治疗颅底病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其中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基金2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1项,北京市脑研究计划1项,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1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基金1项,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基金1项。 (王霞)
刘丕楠主任多年致力于中枢神经系统及耳鼻喉交叉学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一线工作,近年来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神经功能重建及脑研究科研团队,为国内此领域首席专家之一。他探索建立了国内首家中枢性听力障碍(双侧听神经瘤)听觉脑干植入神经功能重建基地,主持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持计划“新型植入式听觉神经修复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在国内首次实现听觉脑干植入装置的研发、生产、动物实验及人体植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更安全有效、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植入式听觉神经修复技术和设备,将从根本上改变国外产品高价垄断及国内技术匮乏的局面,让更多的耳聋患者得到康复。仅依目前我们国内的需求计算,新型植入式听觉神经修复设备制造本身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即可以带来数亿产值,并提供数万人就业的庞大产业;同时,以植入式听性重建技术为基础,可以形成一个中枢神经系统电子植入技术和感官认知重建的“产学研”基地,有助于带动相关领域内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此外,听性脑干植入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可植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赝复体,其研发和临床应用是一个国家神经科学和神经微电子技术水平的标志,更是社会对残疾人救助水平的标志。他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脑研究专项等项目,探索脑肿瘤与脑科学的交叉融合,以累及视觉、听觉通路的颅脑肿瘤为研究模型,对感官信息变化对脑皮层功能区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将为中枢水平的视、听觉通路的重建提供重要依据。
刘丕楠主任进一步规范了复杂颅底肿瘤及颅底缺损相关疾病的治疗,建立了推广神经内镜技术及颅底重建技术应用的规范化培训平台。作为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培训计划学科带头人,在颅内外沟通肿瘤的手术治疗和颅底重建技术、内镜下经鼻手术治疗颅底病变,以及神经外科同耳鼻咽喉科交界性疾病的外科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专业特色。在以神经内镜为代表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完成医疗工作内涵与外延的双重延伸。以疾病分子生物学特征为依据,向上游通过筛选和鉴定肿瘤的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构建防病体系;向下游通过认知评估、功能重建,打造护病体系。同时,通过疾病诊疗规范的制定、神经功能重建技术的开展、神经内镜技术及颅底重建技术的推广等方式,促进先进的治疗理念及技术的普及推广,主持开展了国内首例药物治疗神经纤维瘤病药物临床试验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突破该类神经系统罕见复杂疾病的诊疗困境,为颅内复杂肿瘤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天坛神外”,薪火相传
“天坛神外薪火相传,从王忠诚院士到我们这一代,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刘丕楠表示,“天坛神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离不开前辈的努力开创,也更需要后人的接力传承。
谈到王忠诚院士时,刘丕楠不掩敬佩:“王院士曾参加过抗美援朝。那时候,中国尚未有自己的神经外科,很多病根本看不了。没有这些优秀伟大的专家学者铺路摸索,如今的中国神外不会有此辉煌的发展。”
他感慨地接着介绍说,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浪潮让新一批神外专家有了用武之地。例如曾担任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院长的赵继宗院士,1990年被派往美国休斯顿医疗中心进修神经外科,次年转到美国Henry Ford医院神经外科进修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以及显微神经外科。前辈们将最精尖的技艺带回祖国,也让中国的神外事业达到了较高水平。“相比国际医疗水平,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又必须弥补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学习完善,方能更上一层楼。”刘丕楠表示,打开国门后,既要遵循国际准则,又要在技术上、医生风范上有自己的特色,诸如行医方式、民族性、文化沉淀等方面,发挥体验病源优势及面对病人的真切体会。
他说:“要推动国内神外医学领域的发展水平,需要配给足够的医护人员,大力增强科研力量。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不是智力或者努力不够,而是结构和体制的掣肘。一味地羡慕其他发达国家的医疗条件及学术成果没有任何意义。美国三巨头医院,其医护人员多达几千人。我们与国外医疗机构相比,在编制及科研经费方面都相差甚远,捉襟见肘,遑论其他?”对他而言,他们科室如今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口碑,依靠的就是自身不断的摸索和经验积累以及对未来优秀人才的不断培养。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刘丕楠不忘提拔后辈,共辟新程。在人才培养上,他建议选优质学科,明确医生的位置,发展高水平的治疗模式,并且要有好的价值观引导其成为有用的人才。他说:“我自己带学生有两个门槛,一是手术技术,二是行医理念。技术过关是必须的,要求理念是为病人着想。那些对病情了解通透,能设计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在术后恢复阶段又能有一个很好把控的学生,我最喜欢。你不会的、拿不准的,我可以教你,但你若是一开始理念就错了,之后就很难再改正。”
对于中国神经外科未来的发展走向,刘丕楠也有自己的思考。鉴于神经科学评定“不确定性”更强,对大脑的认知仍不完全,他认为恶性肿瘤除却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外,可以将中医中药的理念加入到西医治疗中,挖掘其稳定固本之源,逐渐避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治疗方式。
专家简介
刘丕楠,主任医师,现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九病区主任、耳鼻咽喉科主任,神经外科博士生导师。1967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96年师从我国著名耳鼻喉头颈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教授,获耳鼻咽喉科硕士学位;1999年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获神经外科博士学位。发表各类论文论著50余篇,其中SCI 2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获优秀论文奖2次。其中,神经内镜治疗颅底病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其中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基金2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1项,北京市脑研究计划1项,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1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基金1项,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基金1项。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