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禁区,让“天坛神外”薪火相传(1)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九病区主任刘丕楠,如今虽已近知天命之年,却恰值外科医生的黄金时期。
刘丕楠主任长期从事神经外科肿瘤的微创治疗临床工作,成功实施了5000余例神经外科手术,率先在国内开展神经内镜手术技术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现已完成内镜下手术近2000例。肿瘤全切率、死亡率和神经功能保护等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擅长各种疑难颅底肿瘤以及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在髓母细胞瘤的治疗上强调个体化治疗观念,手术治愈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他领衔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诊治神经纤维瘤的医疗和科研团队,并与国外多家医疗、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内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和科研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兢兢业业,名医风范
每个周四的下午,都是刘丕楠主任的特需门诊时间。每逢这一天,天坛医院神外五楼特需门诊候诊区,都会挤满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及家属。周四上午是刘丕楠主任做手术时间。从早上八点开始,他常常要在手术台前站八九个小时。手术完毕后,就要接着到特需门诊去坐诊。刘丕楠每次结束手术,从电梯里走出时,就会像一位明星般迅速被人群包围,各种问题纷至沓来。连续做八九个小时的手术,对身体和精神都是极大的消耗,但看到特需门诊候诊区患者和家属期盼的目光,刘丕楠都会迅速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
刘丕楠与病人的交流方法自成体系。从看片子到询问病情,他果断而迅速,令人信服。碰到困难的病症,他往往略为思索,便直接跟病人说明情况,话语里透着不容置疑的自信。他对自己的专业所及不遑多让,而与此无关的问题,他亦能巧妙婉转地回答患者,不让他们感觉到冰冷及生硬。遇到需要住院做手术的病人,他都会将流程不厌其烦地讲给病人。
由于神外病区床位有限,通常要做手术的患者都须等上十天半月的,甚至一两个月、三五个月。诸如这些事项,刘丕楠均会耐心与病人说清楚。关于等床位这些他爱莫能助的事情,也都透明以示。
20余年的从业经历,使刘丕楠非常懂得怎样与病人沟通。这份真实,这份坦然,让带着各种情绪的病人在渐渐安宁中看到自己的真实情况,对未来的治疗产生信心。
虽然是因长时间不间断的工作而难掩疲倦,但刘丕楠在整个坐诊过程中,都会努力使自己处于较好的状态。对此他说:“医生就应当保持好状态、好气色、好心情,给自己信心也给病人信心,挂在脸上的负面情绪,会给病人造成影响。”
迎难而上,挑战禁区
刘丕楠是一个追求完美、喜欢挑战自我的人。上世纪90年代,他较早地在我国将鼻内镜引入到神经外科领域,经鼻蝶内镜手术因微创、创伤小等优点备受患者及家属的推崇。神经外科大夫手术技术难以掌握,刘丕楠教授及其团队勇于进取,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不仅使常见的垂体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可以安全熟练地经内镜完成,既往被视为内镜手术禁忌的侵袭性脊索瘤、侵袭海绵窦的垂体瘤也可以应用内镜完成,一次性颅底重建成功率达到90%以上,二次重建成功率达到100%。每年经内镜手术400余例,使众多患者在较小的创伤下达到了满意的疗效。
众所周知,颅底肿瘤因位置深在,一直被认为是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难点,沟通性肿瘤更是难点中的难点。沟通性肿瘤不仅仅侵袭颅底,还常常累及鼻旁窦、视神经、眼眶等临近结构,这要求主刀医生不仅熟悉颅底的解剖结构,对于病变周边的结构更要驾轻就熟,对于相关的耳鼻喉科、眼科等相关知识也要牢牢掌握。在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切除肿瘤,仅仅是手术的一部分。颅底重建最终关系着手术的成败,如果术后重建失败,患者仍然可能因为脑脊液漏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沟通性肿瘤常常被认为是手术的禁区,但刘丕楠教授及其团队迎难而上,先后攻克了颅鼻、颅眶、颅-颞下窝等部位沟通性肿瘤的治疗,并在国内率先制定了沟通性肿瘤的诊疗规范。
科室一位医生回忆说:“记得8年前的一次门诊,一位老年女性患者被家属用轮椅推入。患者情绪极其低落,因为病变累及颅底、颞下窝、岩骨等多个重要结构,而且病变恶性可能性大。患者已在北京、上海等多家知名医院就诊,均建议观察,保守治疗。因为即使可以切除病变,颅底重建也极其困难,而且由于病变体积巨大,无法解决肿瘤切除后的死腔问题,目前国内尚无成功病案的报道。作为国内手术治疗沟通性肿瘤第一人,如果刘主任拒绝了患者,患者基本上就得放弃治疗。如果要做这例手术,他们的团队是无法完成的。最终,刘主任决定接受挑战。他制定了多学科、多医院协作共同完成手术的方案。当天早上8点,刘主任团队按部就班开始手术。由于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所有的风险被一一克服。手术进行了整整12个小时后,已是晚上8点,肿瘤被完整切除,颅底重建成功完成,大家这才意识到已经12小时滴水未进。短暂的休息后,切除肿瘤并重建后的整形工作继续开展,刘主任再次同协作团队出现在手术台上。当手术完全结束时,已是第二天凌晨4点。手术结束后,刘主任双脚麻木得瘫坐在椅子上,很久才慢慢恢复……”
学科建设,硕果累累
刘丕楠主任表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支持;良医的铸就,离不开科研的探索。他所领导的团队成员由神经外科、分子生物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共同组成,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人员队伍。这个团队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临床研究中心”为依托,定位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研究型神经科学中心,以建立一系列的重大研究与培训平台与获得里程碑式的学术成果为目标。临床团队成员主要致力于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和相关基础研究,在颅内外沟通肿瘤的手术治疗和颅底重建、内镜下经鼻手术治疗颅底病变,神经重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知神经科学团队成员一直专注于脑科学研究,尤其在脑肿瘤及其他神经外科疾病相关高级认知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针对复杂脑区功能解析及重塑过程研究方案,组织实施高级脑认知国际合作项目,掌握国际先进的脑科学研究方法,并积累了系统的科研实践经验。他们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依据脑科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系列研究。 (王霞)
刘丕楠主任长期从事神经外科肿瘤的微创治疗临床工作,成功实施了5000余例神经外科手术,率先在国内开展神经内镜手术技术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现已完成内镜下手术近2000例。肿瘤全切率、死亡率和神经功能保护等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擅长各种疑难颅底肿瘤以及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在髓母细胞瘤的治疗上强调个体化治疗观念,手术治愈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他领衔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诊治神经纤维瘤的医疗和科研团队,并与国外多家医疗、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内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和科研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兢兢业业,名医风范
每个周四的下午,都是刘丕楠主任的特需门诊时间。每逢这一天,天坛医院神外五楼特需门诊候诊区,都会挤满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及家属。周四上午是刘丕楠主任做手术时间。从早上八点开始,他常常要在手术台前站八九个小时。手术完毕后,就要接着到特需门诊去坐诊。刘丕楠每次结束手术,从电梯里走出时,就会像一位明星般迅速被人群包围,各种问题纷至沓来。连续做八九个小时的手术,对身体和精神都是极大的消耗,但看到特需门诊候诊区患者和家属期盼的目光,刘丕楠都会迅速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
刘丕楠与病人的交流方法自成体系。从看片子到询问病情,他果断而迅速,令人信服。碰到困难的病症,他往往略为思索,便直接跟病人说明情况,话语里透着不容置疑的自信。他对自己的专业所及不遑多让,而与此无关的问题,他亦能巧妙婉转地回答患者,不让他们感觉到冰冷及生硬。遇到需要住院做手术的病人,他都会将流程不厌其烦地讲给病人。
由于神外病区床位有限,通常要做手术的患者都须等上十天半月的,甚至一两个月、三五个月。诸如这些事项,刘丕楠均会耐心与病人说清楚。关于等床位这些他爱莫能助的事情,也都透明以示。
20余年的从业经历,使刘丕楠非常懂得怎样与病人沟通。这份真实,这份坦然,让带着各种情绪的病人在渐渐安宁中看到自己的真实情况,对未来的治疗产生信心。
虽然是因长时间不间断的工作而难掩疲倦,但刘丕楠在整个坐诊过程中,都会努力使自己处于较好的状态。对此他说:“医生就应当保持好状态、好气色、好心情,给自己信心也给病人信心,挂在脸上的负面情绪,会给病人造成影响。”
迎难而上,挑战禁区
刘丕楠是一个追求完美、喜欢挑战自我的人。上世纪90年代,他较早地在我国将鼻内镜引入到神经外科领域,经鼻蝶内镜手术因微创、创伤小等优点备受患者及家属的推崇。神经外科大夫手术技术难以掌握,刘丕楠教授及其团队勇于进取,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不仅使常见的垂体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可以安全熟练地经内镜完成,既往被视为内镜手术禁忌的侵袭性脊索瘤、侵袭海绵窦的垂体瘤也可以应用内镜完成,一次性颅底重建成功率达到90%以上,二次重建成功率达到100%。每年经内镜手术400余例,使众多患者在较小的创伤下达到了满意的疗效。
众所周知,颅底肿瘤因位置深在,一直被认为是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难点,沟通性肿瘤更是难点中的难点。沟通性肿瘤不仅仅侵袭颅底,还常常累及鼻旁窦、视神经、眼眶等临近结构,这要求主刀医生不仅熟悉颅底的解剖结构,对于病变周边的结构更要驾轻就熟,对于相关的耳鼻喉科、眼科等相关知识也要牢牢掌握。在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切除肿瘤,仅仅是手术的一部分。颅底重建最终关系着手术的成败,如果术后重建失败,患者仍然可能因为脑脊液漏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沟通性肿瘤常常被认为是手术的禁区,但刘丕楠教授及其团队迎难而上,先后攻克了颅鼻、颅眶、颅-颞下窝等部位沟通性肿瘤的治疗,并在国内率先制定了沟通性肿瘤的诊疗规范。
科室一位医生回忆说:“记得8年前的一次门诊,一位老年女性患者被家属用轮椅推入。患者情绪极其低落,因为病变累及颅底、颞下窝、岩骨等多个重要结构,而且病变恶性可能性大。患者已在北京、上海等多家知名医院就诊,均建议观察,保守治疗。因为即使可以切除病变,颅底重建也极其困难,而且由于病变体积巨大,无法解决肿瘤切除后的死腔问题,目前国内尚无成功病案的报道。作为国内手术治疗沟通性肿瘤第一人,如果刘主任拒绝了患者,患者基本上就得放弃治疗。如果要做这例手术,他们的团队是无法完成的。最终,刘主任决定接受挑战。他制定了多学科、多医院协作共同完成手术的方案。当天早上8点,刘主任团队按部就班开始手术。由于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所有的风险被一一克服。手术进行了整整12个小时后,已是晚上8点,肿瘤被完整切除,颅底重建成功完成,大家这才意识到已经12小时滴水未进。短暂的休息后,切除肿瘤并重建后的整形工作继续开展,刘主任再次同协作团队出现在手术台上。当手术完全结束时,已是第二天凌晨4点。手术结束后,刘主任双脚麻木得瘫坐在椅子上,很久才慢慢恢复……”
学科建设,硕果累累
刘丕楠主任表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支持;良医的铸就,离不开科研的探索。他所领导的团队成员由神经外科、分子生物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共同组成,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人员队伍。这个团队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临床研究中心”为依托,定位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研究型神经科学中心,以建立一系列的重大研究与培训平台与获得里程碑式的学术成果为目标。临床团队成员主要致力于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和相关基础研究,在颅内外沟通肿瘤的手术治疗和颅底重建、内镜下经鼻手术治疗颅底病变,神经重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知神经科学团队成员一直专注于脑科学研究,尤其在脑肿瘤及其他神经外科疾病相关高级认知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针对复杂脑区功能解析及重塑过程研究方案,组织实施高级脑认知国际合作项目,掌握国际先进的脑科学研究方法,并积累了系统的科研实践经验。他们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依据脑科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系列研究。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