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中医治疗进展(2)
3 针灸治疗3.1 常规针刺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同时它具有双向调节的良性作用。通过通调下焦气机、调畅膀胱气化功能而达启闭之效。我国古代医集中有关针灸治疗该病的记载诸多,如《针灸大成》指出针灸取穴次髎“主小便赤淋”,中髎、下髎“主大小便不利”,对小便不利治疗选穴的方法至今仍指导着针灸临床,沿用至今。而现代国内外许多研究也证实针灸治疗本病效果显著[8]。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临床上常选择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上穴位,如八髎、会阴、长强、肾俞、膀胱俞等穴[9-10]。而根据“远近取穴”及“表里配穴”“俞、募穴配合应用”等原则,常配以任脉及足少阴肾经穴位,如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11]。另有一些研究则提倡临床应将少部位少穴位的针刺方法作为各种功能障碍的针灸康复手段[12],而且及早介入实施针灸治疗,有利平衡膀胱的建立[13]。
基础研究证实,针灸具有改善脊髓损伤局部微循环,降低血管加压素及水通道蛋白含量,促进轴突再生,抑制细胞凋亡等功能[14]。针灸督脉、膀胱经及下腹部穴位治疗SCI后NB,其原理可能是这些穴位周围的神经均进入了L1~S4神经节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