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7年第6期
编号:13005356
裸花紫珠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近况(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第6期
     [摘要] 裸花紫珠是一种主要生长在海南省的特色黎药,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和資源开发潜力。裸花紫珠历史沿用主要为海南省野生资源,随着近年来大力开发研究,逐渐形成了规模化栽培种植;国内外的各项研究报道中显示,裸花紫珠在应用于出血、痤疮、各类型感染、结核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具有显著效果,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了对裸花紫珠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从植物资源、种植、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方面,归纳了裸花紫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深入开展裸花紫珠植物的研究和对其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裸花紫珠;资源;化学成分;药理药效

    [中图分类号] R285.5,R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c)-0045-04裸花紫珠(Callicarpanudiflora Hook. et Am.)是马鞭草科(Varbenaceae)紫珠属(CallicarpaL.)的干燥叶和带叶的嫩枝[1],是一种常用的海南传统民族药材,因主要生长在海南黎族地区,也被称为黎药。裸花紫珠性味苦、微辛、平;归脾、胃、肝经。具有散瘀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各类出血、跌打瘀肿、水火烫伤、疮毒溃烂等[2]。裸花紫珠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与有机酸类等多种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止血、抗炎、抗菌等作用。

    裸花紫珠因具有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裸花紫珠制剂市场占有额也逐年增长,在利益的驱使下,现今市场上裸花紫珠基源应用混乱,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也较为严重,《中国药典》1977年版曾对裸花紫珠进行收录,但此后的多版药典皆无收录,《中国药典》2015年版也仅收录了部分裸花紫珠制剂和裸花紫珠浸膏的质量标准。鉴于裸花紫珠具有巨大的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潜力,本文就裸花紫珠的资源现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提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裸花紫珠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裸花紫珠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1资源与栽培

    1.1 分布

    裸花紫珠生长于平地至海拔1200 m的山坡、路旁、谷地、溪旁林中或灌木中[3],国内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其中以海南五指山为上品,国外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

    1.2 栽培

    传统上裸花紫珠应用为野生资源,但随着近年来裸花紫珠系列产品的不断扩大生产,野生的裸花紫珠资源已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裸花紫珠的资源供需问题亟需解决。目前针对裸花紫珠种苗繁育与栽培技术的研究逐渐开展,部分企业、科研院所也建立了GAP水平的裸花紫珠种植基地,形成一定规模的大面积种植。聂垚等[4]对裸花紫珠枝条的扦插繁育技术和大田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江西省建立了GAP水平的裸花紫珠种植基地,创造了裸花紫珠资源新的地理环境分布;王春梅等[5]探讨了不同环境因子对裸花紫珠种子育苗的影响,并建立了有效的裸花紫珠种子育苗技术方法,为裸花紫珠种子育苗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潘梅等[6]以种子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配比、培养条件以及生根苗的移栽基质,建立裸花紫珠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为实现裸花紫珠的工厂化育苗提供了技术支持。

    1.3 鉴定

    为求其能正确、合理地古为今用,张绮玲等[7]对裸花紫珠的植物来源、药用历史以及混淆品进行了本草考证,为裸花紫珠基源的肃正提供了参考。杨先国等[8]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首次探索4种紫珠属药用植物的遗传多态性,结果显示4个紫珠属样本可分为3类,其中杜虹花与广东紫珠的遗传距离最近,可归为一类;大叶紫珠与裸花紫珠各为一类,上述分析结果与紫珠属植物的生药学分类相一致,通过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裸花紫珠的遗传多态性,为其种质鉴定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

    2 化学成分

    近年来,随着对裸花紫珠研究的热度增加,国内外对裸花紫珠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也逐渐增多,从中分离的成分主要有黄酮类、萜类、挥发油类、酚类。具体如下:

    2.1 黄酮类

    裸花紫珠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木犀草苷、木犀草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9];luteolin-7-O-(6''-trans-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luteolin-7-O-(6''-trans-cinnamoyl)-β-D-glucopyranoside、木犀草素、芹菜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6''-p-coumaryl)-β-D-glucopyranoside、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10];槲皮素、阿亚黄素、5,7,4'-三羟基黄酮[11];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12],5,7-二羟基-3,3',4'-三甲基黄酮[13];鼠李秦素、5-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14];异鼠李素、素珠藓黄酮、木犀草素-4'-O-(6''-E-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苷[15];木犀草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3'-甲氧基-6-羟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16];去鼠李糖毛蕊花苷、木犀草素[17];岳桦素[18]等。

    2.2 萜类

    裸花紫珠所含萜类化合物主要有:环烯醚萜类化合物nudifloside[13];婆婆纳苷[19];8-乙酰基哈帕苷、6-氧-香草酰筋骨草苷[20];梓醇、益母草苷[21]callicoside A 、callicoside B[22];倍半萜类化合物(6S,9R)-roseoside、(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15];二萜类化合物16,17-dihydroxy-3-oxophy-llocladane、7α-hydroxysandaracopinmaricacid[14]、3,4-seco-12R,13S-dihydroxy-4(18),8(17),14(15)-labdatrien-3-oic acid[23];三萜类化合物齐墩果酸、熊果酸、2α-羟基乌索酸、2α,3α,19α-三羟基-乌索烷-12-烯-28-酸[9];乌苏-12-烯-3β-醇[12];2α,3α,24-三羟基-乌索烷-12-烯-28-酸、2α,3α,19α-三羟基-乌索烷-12-烯-28-O-β-D-葡萄糖苷、2α,3α,19α,23-四羟基-乌索烷-12-烯-28-O-β-D-葡萄糖苷[14];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β,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α,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α,19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苷[15];2α,3α,24-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2α,3β,24-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2α,3β,19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O-β-D-葡萄糖苷、2α,3α,19α,23-四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O-β-D-葡萄糖苷[18];2α,3α,19α,23,29-四羟基-乌索烷-l2,19-二烯-28-O-β-D-葡萄糖苷[24]等。, 百拇医药(宋潇 黄胜 袁莉 周良 叶惠煊 邓芸 李伟 谷陟欣)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