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7年第29期
编号:13102839
不同溶栓途径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评价(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第29期
     全部患者出院后继续抗凝3~6个月并完成随访1年。无PE及DVT复发。各组Villalta总评分及PTS的发生率分别为A组(3.61±3.23)分,15.44%;B组(3.52±2.92)分,14.39%;C组(5.12±2.24)分,38.53%。A、B组Villalta总评分及PT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 < 0.01),A、B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急性下肢DVT治疗的及时性、合理性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4]。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在抗凝治疗的同时,如能得到积极的溶栓处理,可有效降低PTS的发生率,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优势明显[5]。目前,主要溶栓方法有CDT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两种。国际指南提示,相对于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血栓完全溶解率较低的缺陷,CDT将溶栓导管置于血栓闭塞段静脉,通过血栓内部溶栓导管的持续泵入药物,显著减少药物剂量和缩短溶栓治疗时间,出血风险较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明显降低了1/3,减少PTS的发生[6-9]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13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