窠囊理论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2)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癌细胞的不断增殖和实体肿瘤的增长,与细胞外周间质中的新生微血管密切相关,种类繁多的酶和生长因子参与癌细胞的分化、发展、免疫调控(逃逸),肿瘤细胞的微环境对于癌细胞的转移和扩散至关重要[10]。痰瘀与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维护密切相关,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上皮间质转化、细胞外基质降解等多个环节,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11]。这与窠囊理论在某些方面相契合,在某个特定部位,痰瘀毒胶结凝聚成形,或与正气相搏或不与正气相争,该病灶的形成既离不开患者的体质环境,又对体内其余部位产生后续影响,具有迁延日久、顽固难愈的特点。初步形成的窠囊,往往是现代医学中癌前病变的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结直肠多发腺瘤性息肉、交界痣、结节肝硬化等病变与之相似。窠囊初具雏形,通过相当长时间的孕育,且无正气与之相争、抑制癌毒,才有可能进入肿瘤的发展阶段,通过影像检查或者腫瘤标志物检测能够发现异常。这就为中医“未病先防”理论防治肿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当代医家对于窠囊与肿瘤发生发展二者的关系,亦有相似观点[12]。因而如何有效化解痰瘀毒胶结之窠囊,对于恶性肿瘤治疗十分重要。3 临床症状
痰之为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遍及周身内外,五脏六腑,因此窠囊可遍布人体各个部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8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