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微信背景下粤西地区重症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思考(1)
[摘要] 目前,重症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已无法满足基层医务工作人員的需求,与国家医疗改革发展方向不相匹配。虽然众多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培训平台得以研发和应用,但均显示出时间、空间及资源方面的局限性。因此,探索利用微信技术,搭建一个具有移动性、综合性、高效性的新型培训平台和打造对应继续教育新模式,是解决重症医学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所面临难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 重症医学;培训平台;微信;继续教育;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11(c)-0163-04
[Abstract] Currently,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modes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primary medical staff, and they are not compatible with the direction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health care. Although many training platforms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they take on have the limitation in time, space and resources. Therefore, a new training platform with mobility, comprehensiveness, high efficiency is a new idea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rimary medical staff training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using WeChat technology,which willbuild up a new mode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Key word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raining platform; Wechat; Continuing education; Mobile teaching
我国目前的医疗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阶段,期待能实现的阶段性改革目标(包括广东省粤西地区)是:通过有限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实现就医群众与医务人员“双赢”的医疗制度。该目标具体需要完成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打造老百姓能放心就医的、拥有高质量医疗水平的社区、基层医院,真正全面推行和实施三级诊疗制度,从而破解因患者过度集中于大医院就诊所致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因此,加强对各地区基层医务人员专业医疗技术的持续全面系统培训,以达到医疗水平“同质化”,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环节[1-2]。尤其在我国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手机网民普及率高的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更是大力提倡积极结合网络资源,建立高效、节约的专业技术人员远程培训平台,并进行相应新型的培训模式探索。那么,在当今人们广泛使用手机微信APP的背景下,是否可创新搭建一个能满足基层重症医学医务人员培训、考核、管理等综合需求的,可移动学习和高效节约的继续教育专业平台和对应模式呢?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下列思考和建议:
1 基层医疗水平存在短板,迫切需要重症专科培训
重症医学是新兴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所依托的重要临床基地是ICU病房。主要从事的工作有:①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延续生命的各类抢救;②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进行器官功能的监测和支持;③对因急危重症致死、致残的结果进行预防和治疗。由于ICU在临床中,充当患者最后一道生命防线的作用日渐凸显,因此该学科迅速发展壮大。以广东省粤西地区为例,目前所有三级医院及大部分二甲医院均建立了重症医学科,床单元数达到400张以上,从事重症医学的医师及护理人员近千人。根据ICU病房建设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要求[3]:该学科的专业人员必须要接受专门训练;只有在掌握了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之后、才能在病房内进行独立的工作。以ICU住院医师为例,其必须掌握的关于监测支持的基本理论内容就涉及16个系统和器官;除一般技术外,应独立完成的技术技能也达到15项之多。在此基础上,还需持续、动态地接受培训和不断自我学习,以更新、完善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以上要求,对粤西地区重症医学医务人员的专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①由于重症医学学科创建时间短,除极少数重症医学专业研究生外,绝大部分刚刚进入ICU从事该专业的医务人员,在重症医学基本理论、技能方面均是零基础;②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受所在ICU病房的条件、病源、地区经济因素等众多原因,其专业水平发展不均衡,无法满足本地区的要求及对危重症患者抢救水平达到“同质化”的期望;③本地区绝大部分重症医学医务人员无法寻求到更多途径和资源去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从而无法满足准确掌握和快速应用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技术和仪器设备的要求,导致该地区众多急危重症患者无法从先进的重症医学技术和设备中获益。因此,对粤西地区重症医学从业人员持续、动态的全面专业培训变得迫在眉睫。
2 原有培训模式陈旧、弊端突出,需寻找突破口
目前,粤西地区重症医学医务人员接受专科培训的途径及呈现的问题,是与全国同行相似的[4]:①前往上级医院进修。该途径常导致进修人次受限、科室人力资源紧张、正常医疗工作受掣肘等问题出现;②参加各级别会议、培训班(如重症医学5C培训)。该方式易存在学习时间短、实操体验缺乏、针对培训的内容不全面等情况发生;③经由上级定点医院派驻高级医师进行短期帮扶或会诊指导。该途径特点是“点对点”“一对一”,因而具有时限性,无法建立起具持续性的“点对面”或“多点对面”的培训模式。由此可见,寻求新的培训途径,以弥补和纠正传统培训模式的不足和弊端,是十分必要的。, 百拇医药(邓烈华 张标 钟贤)
[关键词] 重症医学;培训平台;微信;继续教育;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11(c)-0163-04
[Abstract] Currently,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modes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primary medical staff, and they are not compatible with the direction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health care. Although many training platforms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they take on have the limitation in time, space and resources. Therefore, a new training platform with mobility, comprehensiveness, high efficiency is a new idea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rimary medical staff training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using WeChat technology,which willbuild up a new mode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Key word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raining platform; Wechat; Continuing education; Mobile teaching
我国目前的医疗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阶段,期待能实现的阶段性改革目标(包括广东省粤西地区)是:通过有限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实现就医群众与医务人员“双赢”的医疗制度。该目标具体需要完成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打造老百姓能放心就医的、拥有高质量医疗水平的社区、基层医院,真正全面推行和实施三级诊疗制度,从而破解因患者过度集中于大医院就诊所致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因此,加强对各地区基层医务人员专业医疗技术的持续全面系统培训,以达到医疗水平“同质化”,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环节[1-2]。尤其在我国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手机网民普及率高的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更是大力提倡积极结合网络资源,建立高效、节约的专业技术人员远程培训平台,并进行相应新型的培训模式探索。那么,在当今人们广泛使用手机微信APP的背景下,是否可创新搭建一个能满足基层重症医学医务人员培训、考核、管理等综合需求的,可移动学习和高效节约的继续教育专业平台和对应模式呢?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下列思考和建议:
1 基层医疗水平存在短板,迫切需要重症专科培训
重症医学是新兴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所依托的重要临床基地是ICU病房。主要从事的工作有:①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延续生命的各类抢救;②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进行器官功能的监测和支持;③对因急危重症致死、致残的结果进行预防和治疗。由于ICU在临床中,充当患者最后一道生命防线的作用日渐凸显,因此该学科迅速发展壮大。以广东省粤西地区为例,目前所有三级医院及大部分二甲医院均建立了重症医学科,床单元数达到400张以上,从事重症医学的医师及护理人员近千人。根据ICU病房建设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要求[3]:该学科的专业人员必须要接受专门训练;只有在掌握了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之后、才能在病房内进行独立的工作。以ICU住院医师为例,其必须掌握的关于监测支持的基本理论内容就涉及16个系统和器官;除一般技术外,应独立完成的技术技能也达到15项之多。在此基础上,还需持续、动态地接受培训和不断自我学习,以更新、完善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以上要求,对粤西地区重症医学医务人员的专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①由于重症医学学科创建时间短,除极少数重症医学专业研究生外,绝大部分刚刚进入ICU从事该专业的医务人员,在重症医学基本理论、技能方面均是零基础;②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受所在ICU病房的条件、病源、地区经济因素等众多原因,其专业水平发展不均衡,无法满足本地区的要求及对危重症患者抢救水平达到“同质化”的期望;③本地区绝大部分重症医学医务人员无法寻求到更多途径和资源去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从而无法满足准确掌握和快速应用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技术和仪器设备的要求,导致该地区众多急危重症患者无法从先进的重症医学技术和设备中获益。因此,对粤西地区重症医学从业人员持续、动态的全面专业培训变得迫在眉睫。
2 原有培训模式陈旧、弊端突出,需寻找突破口
目前,粤西地区重症医学医务人员接受专科培训的途径及呈现的问题,是与全国同行相似的[4]:①前往上级医院进修。该途径常导致进修人次受限、科室人力资源紧张、正常医疗工作受掣肘等问题出现;②参加各级别会议、培训班(如重症医学5C培训)。该方式易存在学习时间短、实操体验缺乏、针对培训的内容不全面等情况发生;③经由上级定点医院派驻高级医师进行短期帮扶或会诊指导。该途径特点是“点对点”“一对一”,因而具有时限性,无法建立起具持续性的“点对面”或“多点对面”的培训模式。由此可见,寻求新的培训途径,以弥补和纠正传统培训模式的不足和弊端,是十分必要的。, 百拇医药(邓烈华 张标 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