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理论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2)
3.2.3 调畅情志 冠心病病程长,且在疾病后期往往伴随心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往往伴随较大的经济压力。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血管病往往伴随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在美国冠心病患者中,常常合并抑郁症[7],在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约20%的患者可明确诊断为精神障碍,其余患者也有很大部分有抑郁癥的临床表现[8],而普通人群抑郁症的发病率则仅为4%[9]。在临床中,冠心病患者可在患病后出现心理问题,同时心理问题的出现又可加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在我国,学者越来越重视双心问题,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问题日渐严重,心理因素显著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0]。近年国内外临床医生越来越重视“双心健康”问题,在临床干预心脏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传统中医学倡导“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所谓“形与神俱”方可“尽终其天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活动,与五脏功能有密切关系,即“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异常,则气血运行失常、气机紊乱影响脏腑功能异常而引起病变[11]。《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血者,神气也;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阐释了心之形态功能与情志的密切关系。“君主之心”和“神明之心”相互影响,有学者认为冠心病即由于此二者功能失调而发生,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疾病的预后[1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