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进展(2)
高血压本不是一个中医命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将其归于中医学“眩晕”“头痛”之中[7]。中医多将其病机与肝、脾、肾三脏相联系,三脏正常生理功能失常,气血升降失和,不能维持体内“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正常高值血压是高血压道路上的过渡阶段,虽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已经出现相应症状,甚者同时伴随心、脑血管及其他靶器官损害的表现,这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一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么,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也曾提到:“见肝么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可见古人始终将“治未病”思想放在重要位置上。“治未病”思想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常用三个词描述“治未病”思想: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简单的说就是在疾病还没发生的时候先想到预防,疾病一旦发生就要防止其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如《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六经由外及里,一经得病更要防止其入里;再如温病讲的卫气营血同样注重既病防变;五行中的生克理论更是如此。最后虽然疾病预后尚可,但仍要密切观察防止其复发。“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也是治病的关键。我国古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划分为三类:即未病、欲病、已病,并提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正常过高值血压相当于“欲病”状态。刘巍[8]认为正常高值血压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产物,与生活方式相关性大,虽然还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