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9年第24期
编号:13411426
浮脉的历史沿革、影响因素及主病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第24期
     《内经》中多用比喻手法来形容浮脉的脉象特点,使其形象生动,跃然于纸上,便于后世医家学习与揣摩。《素问·平人气象论》描述浮脉为“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厌厌聂聂为翩翻之状,榆荚为榆树的种子,外面包着一层像翅的薄膜,提示浮脉脉象浮薄流利,就像榆荚落下一样轻浮,而张介宾注解“轻浮和缓貌,即微毛之义”。《素问》中还有“如循鸡羽”“如物之浮,如风吹毛”等类似描述。后世对浮脉的理解与《内经》大致相同,如“如水漂木”(《崔氏脈诀》)、“如捻葱叶”(《决脉精要》)等。综上可知,浮脉脉象轻清,脉位表浅,取脉时应有清风吹羽毛、水上漂浮木、捏葱叶子般的感觉。

    1.2 浮脉的发展

    脉学理论的发展自晋朝以来进入到丰富阶段。王叔和在《脉经》中对浮脉的脉象特点首次提出“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于手下)”的观点,其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举”即用较轻的指力按在皮肤之上,即轻取、浮取,“举之有余”即浮脉轻取时应指明显;“按”即用较重的指力按在筋骨之间,即重取、沉取,“按之不足”即浮脉在沉取时脉象反而减弱。《诊家枢要》有载“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后世中对浮脉脉象的描述与《脉经》中大都说法相同。宋代医家王贶《全生指迷方》中“浮脉之状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