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9年第25期
编号:13408637
从脾论治抑郁障碍的理论及临床初探(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9月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第25期
     精神交济之枢的作用是脾通过调节脏腑气机来实现,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鼓胀论》:“脾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为无病之人。”脾对全身脏腑的气机调节可达到“无病”状态,亦可包括精神心理活动的正常,正所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省言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精神心理活动是气机运动的具体表现,气机运动失常,则罹患精神心理类疾病。

    3 “思伤脾”亦有内外因

    临床亦有“伏情”的存在,即受到情志刺激以后,“潜伏”一段时期而发病者,这与生活负性事件或负性精神心理不断日积月累,终于超出宿主所能调节的程度有关[1]。多思多虑,多愁善感性格的患者即使情志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足,也可表现为悲伤欲哭、抑郁、纳呆、乏力等情志及躯体症状。反之,禀赋强大,性格开朗者,心理适应和调节能力较强,不易产生情志病证。

    而“思伤脾”的临床表现特点如《素问·举痛论》所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凡此为病,脾气结……饮食不能运,食不运则血气日消,肌肉日削,精神日减,四肢不用。”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郁证》更是记载了过度思念可致郁郁寡欢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7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