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2010
编号:13487634
慢性心力衰竭中水饮的特征与三焦论治(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2010
     3 慢性心力衰竭中水饮的形成机制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学的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素问·经脉别论》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逆调论》中“肾者水脏,主津液”[9],阐述了水液的运化及代谢过程是全身脏腑功能协调完成的结果,尤其与肺、脾、肾、三焦、膀胱对水液代谢的正常气化调节密切相关。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心为君主之官,藏神,其充在血脉,没有直接参与水液代谢。心作为“阳中之太阳”,对于阳气的转输、布散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协助其他脏腑完成水液的正常输布代谢。慢性心力衰竭中水饮的形成关系到肺、脾、肾、三焦、膀胱的气化失司,总体而言是关于心而不主于心。这一点也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累及多个系统,症状涉及身体多个部位,是多组织器官症状组合的现代医学认识。

    4 慢性心力衰竭中水饮的演变规律

    慢性心力衰竭本虚标实的病机是一个动态变化,始终存在虚实转化的过程。无论处于哪一个阶段,水饮作为变动因素,与本虚的阳气互为影响、此消彼长。如果阳气和水饮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临床表现为心功能代偿期。如果在感寒、劳累等损耗阳气的诱因作用下,水饮的生成急剧增多,两者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水饮泛滥,充斥内外,波及五脏,损及六腑,临床表现为心功能发生急性失代偿,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此时,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可以使阳气回复、水饮得消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