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秋运用敷穴化痰祛瘀膏治疗痰瘀互结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的临证经验(2)
1.2 病机:素体阳虚,肝气犯肺唐代王冰整理了《素问》,并根据其思想提出了阴阳互根、互化的观点[5];明代张介宾也曾提到,“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6];清代医家张志聪亦有“春夏阳气外盛而内虚,当以蕴养内虚之阳;秋冬则外盛而内虚,当以蕴养内虚之阴”的治疗观点[7]。素体阳虚,则气化不利,水饮、血液停积而致痰瘀互结,此为宿根。另外,咳嗽亦可归之于情志所获:情志不舒,气郁而伤肝,则肝失疏泄,气机不利,酿湿成痰,血滞成瘀,最终导致痰瘀交阻,而致肝气犯肺[8-9],肺气不降而痰咳频作。此外《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中提到:“卫气慓疾,行于四肢、分肉和皮肤之间。”[10]肺气不足,则卫外不固,可因复感外邪导致本病由缓解期进入发作期。另如《诸病源候论·虚劳咳嗽候篇》所言[11],本病属虚,病久不已,反复发作,而致病邪入络,血行不畅,则可令人出现“胸背微痛”“惊悸烦满”“喘息上气”乃至“咳逆唾血”等症。
刘教授在多年临床治疗中发现,慢性支气管炎存在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的特点,并指出该病缓解期多因本有痰瘀伏留,再合气机不顺,而累及肺肝,导致肝气犯肺,肺失宣肃,出现痰瘀难消、喘咳难止的现象。因此本病的发病机制可总结为素体阳虚、肺肝不调、痰瘀互结。
2 治疗思想:冬病夏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8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