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诱发药物性肝损伤35例临床分析
摘 要:目的:提高对抗结核药物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6年间收治的494例肺结核抗痨治疗诱发肝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有35例(7.2%)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其中,27例为肝损害轻症者,进行保肝治疗,严密监测肝功能,继续抗结核治疗;8例为重症者,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或暂停用药,进行积极护肝、保肝治疗,肝损伤治愈率达97%。结论:抗结核药物诱发的肝损害应引起重视,大部分预后良好。
关键词:抗结核药;药物性肝病;肝损伤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09-057-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7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肺结核患者494例。无肝炎病史且使用抗结核药物前查肝功能正常者457例,其中有35例(7.2%)发生药物性肝病;既往有肝炎病史或使用抗结核药物前化验肝功能异常及乙肝、丙肝阳性者37例被剔除。年龄22~79岁。457例中,21~30岁170例,31~40岁197例,41~50岁68例,51~79岁22例。男性381例,女性113例。
, http://www.100md.com
1.2 肝损害情况
检查肝功能和乙肝、丙肝,用药后每1个月化验1次肝功能。发生肝损伤时间为用药后3~16周,平均8周。其中,4周内发生13例(37.1%);8周内15例(42%);16周内7例(2%)。血清转氨酶升高者占74.20%(26/35),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者占34.2%(12/35),r-球蛋白升高者占25.7%(9/3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上升大于6%或白细胞增高者占51.4 %(18/35)。
1.3 临床表现
本组35例中,伴有纳差、乏力者25例,占71.4%,恶心呕吐9例,占25.7%,发热5例,占14.3%,黄疸12例,占34.3%,皮肤瘙痒4例,占11.4%,皮疹3例,占8.5%,淋巴结肿大2例,占5.7%,无症状者5例,占14.3%。
1.4 肝脏药物反应的分类
, 百拇医药
根据临床特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本组有26例(74.2%)为急性药物肝损害,有7例(20%)为慢性药物肝损害。
2 治疗和预防
本组有17例肝损害较轻、无症状者,10例转氨酶在150u/L内的轻症者,在进行肝功能监测下,继续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与高热量、高蛋白、低脂饮食,补充维生素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以提高肝脏解毒功能;并予甘草酸苷、硫普罗宁、茵栀黄治疗,同时服用护肝片、肝泰乐等保肝、护肝药物。重症者10例,予以调整抗结核药种类或暂停用药,采用对肝脏无明显毒性的氨基糖苷类(丁胺卡那)、乙胺丁醇、卷曲霉素、喹诺酮类(氧氟沙星)药物和静脉输注能量、肝氨治疗,积极采取保肝、护肝措施[1]。本组35例药物性肝损伤治愈率达97%,1例肝功能未恢复,自动出院。
3 讨论
肝脏是药物代谢、解毒和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抗结核药物诱发肝损伤的情况十分常见[2],本组发生率为7%(35/494)。抗结核药致肝损伤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数人认为是中毒或过敏反应。异烟肼对肝脏的损伤与患者的个体特异性有关,异烟肼的体内代谢主要方式为乙酰化过程,通过肝内乙酰转移酶作用与乙酰基结合而失活。有的患者含N-乙酰转移酶较多,活性较强,形成较多乙酰肼及肼,从而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因此,异烟肼诱导的肝损伤,肝细胞坏死程度与血浆中肼的浓度有关。利福平为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剂,通过增加异烟肼的毒性代谢产物而加重异烟肼诱导的肝损伤,有人发现,GST(谷胱甘肽转移酶)对抗结核药特别是乙烟肼利福平的代谢起重要作用。利福平可以诱导GST在肝脏的表达及活性。抗结核药诱导肝损伤的动物模型中发现,异烟肼所致肝损伤与肝内谷胱甘肽的减少和GST活性降低有关[3]。
, http://www.100md.com
本组中,急性药肝损伤26例(74.2%),慢性药肝损伤9例(25.7%)。前者较易诊断,而后者则易误诊。以下几点可能有助于临床诊断:近期内有明确应用抗结核药物史;排除其它因素引起的肝损伤;用药1周~3个月期间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实验室检查依据;肝活检发现肝细胞坏死和/或肝内、胆汁淤积等。有时,还可伴有发热、皮疹、瘙痒、关节痛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4]。在用药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乙肝、丙肝等,出现肝损伤的时间大部分在使用抗结核药的前8周内,要求每1个月复查1次肝功能。本组有28例肝损伤发生在前8周内,所有病例经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治愈率达97.0%。
对抗结核药诱发肝损伤的治疗,应在严格监测肝功能的情况下,进行积极保肝、护肝及营养支持治疗,这是使患者能耐受抗结核化疗的关键。若转氨酶升高明显,达到或超过正常的5倍;或转氨酶升高的同时出现黄疸加深,伴有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应警惕患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应立即停药,并积极进行保肝治疗,必要时行人工肝治疗。ALT或AST下降至正常后,可以恢复使用无肝损副作用的抗结核药物,监测肝功能。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Huang YS,Chern,Su WJ,etal.Cytochrome P450 2E1 genotype and the susceptibility to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itis[J].Hepatology,2003,37,(4):924-930.
[2] 张阳德,吴泽建,龚连生.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正常大鼠体内的分布物征[J].中国医学工程,2004,12(4):5-7.
[3] 赵凤芹.50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的评价[J].国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23(6): 322.
[4] Shaema SK,Balamurugan A,Saha PK. Evaluation of clinical and immunuo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olepment of hepatotoxicity during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J].Am J Respir Crit Cara Med,2002,166(7):916-919., 百拇医药(王再伟)
关键词:抗结核药;药物性肝病;肝损伤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09-057-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7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肺结核患者494例。无肝炎病史且使用抗结核药物前查肝功能正常者457例,其中有35例(7.2%)发生药物性肝病;既往有肝炎病史或使用抗结核药物前化验肝功能异常及乙肝、丙肝阳性者37例被剔除。年龄22~79岁。457例中,21~30岁170例,31~40岁197例,41~50岁68例,51~79岁22例。男性381例,女性113例。
, http://www.100md.com
1.2 肝损害情况
检查肝功能和乙肝、丙肝,用药后每1个月化验1次肝功能。发生肝损伤时间为用药后3~16周,平均8周。其中,4周内发生13例(37.1%);8周内15例(42%);16周内7例(2%)。血清转氨酶升高者占74.20%(26/35),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者占34.2%(12/35),r-球蛋白升高者占25.7%(9/3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上升大于6%或白细胞增高者占51.4 %(18/35)。
1.3 临床表现
本组35例中,伴有纳差、乏力者25例,占71.4%,恶心呕吐9例,占25.7%,发热5例,占14.3%,黄疸12例,占34.3%,皮肤瘙痒4例,占11.4%,皮疹3例,占8.5%,淋巴结肿大2例,占5.7%,无症状者5例,占14.3%。
1.4 肝脏药物反应的分类
, 百拇医药
根据临床特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本组有26例(74.2%)为急性药物肝损害,有7例(20%)为慢性药物肝损害。
2 治疗和预防
本组有17例肝损害较轻、无症状者,10例转氨酶在150u/L内的轻症者,在进行肝功能监测下,继续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与高热量、高蛋白、低脂饮食,补充维生素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以提高肝脏解毒功能;并予甘草酸苷、硫普罗宁、茵栀黄治疗,同时服用护肝片、肝泰乐等保肝、护肝药物。重症者10例,予以调整抗结核药种类或暂停用药,采用对肝脏无明显毒性的氨基糖苷类(丁胺卡那)、乙胺丁醇、卷曲霉素、喹诺酮类(氧氟沙星)药物和静脉输注能量、肝氨治疗,积极采取保肝、护肝措施[1]。本组35例药物性肝损伤治愈率达97%,1例肝功能未恢复,自动出院。
3 讨论
肝脏是药物代谢、解毒和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抗结核药物诱发肝损伤的情况十分常见[2],本组发生率为7%(35/494)。抗结核药致肝损伤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数人认为是中毒或过敏反应。异烟肼对肝脏的损伤与患者的个体特异性有关,异烟肼的体内代谢主要方式为乙酰化过程,通过肝内乙酰转移酶作用与乙酰基结合而失活。有的患者含N-乙酰转移酶较多,活性较强,形成较多乙酰肼及肼,从而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因此,异烟肼诱导的肝损伤,肝细胞坏死程度与血浆中肼的浓度有关。利福平为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剂,通过增加异烟肼的毒性代谢产物而加重异烟肼诱导的肝损伤,有人发现,GST(谷胱甘肽转移酶)对抗结核药特别是乙烟肼利福平的代谢起重要作用。利福平可以诱导GST在肝脏的表达及活性。抗结核药诱导肝损伤的动物模型中发现,异烟肼所致肝损伤与肝内谷胱甘肽的减少和GST活性降低有关[3]。
, http://www.100md.com
本组中,急性药肝损伤26例(74.2%),慢性药肝损伤9例(25.7%)。前者较易诊断,而后者则易误诊。以下几点可能有助于临床诊断:近期内有明确应用抗结核药物史;排除其它因素引起的肝损伤;用药1周~3个月期间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实验室检查依据;肝活检发现肝细胞坏死和/或肝内、胆汁淤积等。有时,还可伴有发热、皮疹、瘙痒、关节痛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4]。在用药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乙肝、丙肝等,出现肝损伤的时间大部分在使用抗结核药的前8周内,要求每1个月复查1次肝功能。本组有28例肝损伤发生在前8周内,所有病例经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治愈率达97.0%。
对抗结核药诱发肝损伤的治疗,应在严格监测肝功能的情况下,进行积极保肝、护肝及营养支持治疗,这是使患者能耐受抗结核化疗的关键。若转氨酶升高明显,达到或超过正常的5倍;或转氨酶升高的同时出现黄疸加深,伴有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应警惕患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应立即停药,并积极进行保肝治疗,必要时行人工肝治疗。ALT或AST下降至正常后,可以恢复使用无肝损副作用的抗结核药物,监测肝功能。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Huang YS,Chern,Su WJ,etal.Cytochrome P450 2E1 genotype and the susceptibility to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itis[J].Hepatology,2003,37,(4):924-930.
[2] 张阳德,吴泽建,龚连生.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正常大鼠体内的分布物征[J].中国医学工程,2004,12(4):5-7.
[3] 赵凤芹.50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的评价[J].国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23(6): 322.
[4] Shaema SK,Balamurugan A,Saha PK. Evaluation of clinical and immunuo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olepment of hepatotoxicity during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J].Am J Respir Crit Cara Med,2002,166(7):916-919., 百拇医药(王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