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思邈对消渴的论治
摘 要:对孙思邈辨治消渴病做了探析,认为孙思邈确立的消渴病辨治学术体系目前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关键词:孙思邈;消渴;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4-013-02
唐代医家孙思邈对消渴的诊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详尽记述了消渴的病因病机、症候特征、辨治方药、转归预后及生活调摄等内容。具体论述如下:
1 病因病机方面
1.1 饮食不节,积热伤津
孙氏认为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胃失运化之职,积于胃中酿成内热,消谷耗液。津液不足,脏腑经络皆失濡养发为消渴。《备急千金要方·消渴》中谓:“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筋之后,制不由己,饮唤无度,咀嚼醉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尤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
1.2 情志失调,郁火伤阴
孙氏认为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炽盛,不仅上灼胃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