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糖尿病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052-02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
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2.2 病机
2.2.1 脾气虚弱
张胜利[7]认为: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对饮食进行消化。只有脾健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使脏腑、组织、络、皮毛筋肉等器官得到充分的滋润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则精生无源,脏腑组织失于滋润,功能紊乱,而出现口渴多饮;胃失润养,而见消谷善饥,水谷精微下流而为甘味小便。张立新[8]认为,脾气虚失于散津可见口干多饮,肢倦乏力,脾气下陷则膏汁外流,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胃阴亏化燥生热,见善饥多食,病机为脾气虚致脾胃升降失调继则五脏俱虚。范征吟[9]认为消渴病在初中期以脾虚为主,脾主运化,脾病可直接导致津液、精微物质代谢功能紊乱,消渴病系脾气(阳)不足,不能行“其蒸津液,化精微”和“布化气味”之功能。万德谦[10]认为2型糖尿病以脾气虚为多见,脾气虚,失运致湿热或湿寒。
2.2.2 脾阴虚
程宪文等人[11]认为糖尿病患者中有一部分食量不多而减少的患者,表现为脾阴不足的一系列症状,人们往往只注意肺、胃、肾三阴,而忽略脾阴,脾阴与脾阳相辅相成。脾阴是脾气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脾气共同完成运化水谷精微、升清、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脾阴充沛,则脾气健旺。他还认为,脾阴与肺、胃、肾之阴戚戚相关,脾阴虚则脾气无阴以附,水谷精微亦无以升,必见于肺、胃、肾之阴不足。林月华[12]认为脾阴虚是糖尿病的病机根本,脾阴是产生脾气的内在基础,脾气是脾阳蒸化脾阴而产生的。
3 论治
治脾之法,既要强调益气健脾,又要突出养阴健脾,气阴俱补,阴阳互调,令血糖布达,尿糖不生。
3.1 益气健脾
应选用性味平和,甘淡滋养之剂,令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谨防过燥伤阴。张锡纯[13]主张重用黄芪、淮山药、猪胰、鸡内金等益气健脾之品。他认为黄芪能“助脾气上升,还其散精达肺之归”;山药能“补脾固肾,以止小便频数,……又能滋补膵脏”;“猪胰则以脏补脏”,猪胰与鸡内金“同为化食之物”,“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施今墨[14]先生治疗糖尿病也十分重视升发脾胃之阳气,他认为:“倘仅用苦寒、甘寒以折之,则中焦之结不开(指‘三阳结为之消’的经旨),故治糖尿病时欲求火降须开结,欲求津滋肝肾,水火升降,阴阳协调,病可向愈。”他所设计的黄芪配山药治糖尿病,苍术配玄参降血糖的对药,皆治脾之妙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山药、苍术、玄参、鸡内金等药都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3.2 养阴健脾
治疗糖尿病的补脾阴佳品当推白芍、乌梅、葛根、玉竹、黄精、甘草等。白芍微苦亦能补阴,略酸亦能收涩。乌梅生津敛阴止渴,葛根生津除烦止渴,且能鼓舞胃气上行,一散一敛,使之津液恕不而不耗散,邪热得清而阳气升发。玉竹、黄精质润,补养脾阴,且补而不腻,对糖尿病阴伤兼脾虚者尤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这些药物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综上所述,从脾论治糖尿病有着坚实的生理、病理基础及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茹琴,孙弼纲.脾虚证内分泌功能变化的研究现状[J].中医药研究,1998(4):51.[2] 毛炯.300例脾阴虚证患者的胰腺外分泌功能测定[J].浙江中医杂志, 1990(2):77.[3] 崔应珉,张笑菲,徐江雁.糖尿病治脾说略[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5):50.[4] 巩如伦,王集贤.论糖尿病与脾[J].中医药信息,1991,(5):5.
[5] 王德志,李爱玲.浅谈消渴病从脾论治[J].中国乡村医药,2001,8(1):25.
[6] 石曾淑,张进臣.谈糖尿病与脾的关系[J].山东中医杂志,1993,12(4):10.
[7] 张胜利,郭福定.消渴病机与治法关键之我见[J].陕西中医,1993,14(5):210.
[8] 张立新,程豪.健脾为主治疗2型糖尿病30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6,11(2):40.
[9] 范征吟,叶信莉,陆小菁.从脾论治糖尿病 124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6):19.
[10] 万德谦.糖尿病从脾胃论治浅见[J].实用中医内科学杂志,1995,9(3):29.
[11] 程宪文,朱雅莉.消渴病从脾阴论治[J].中医药学报,1992(3):8.
[12] 林月华,罗亲伟.从脾阴虚辨治2型糖尿病[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0):941.
[13]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
[14] 祝谵予,翟济生.施今墨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陈涌涛), http://www.100md.com(于少丽)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052-02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
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2.2 病机
2.2.1 脾气虚弱
张胜利[7]认为: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对饮食进行消化。只有脾健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使脏腑、组织、络、皮毛筋肉等器官得到充分的滋润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则精生无源,脏腑组织失于滋润,功能紊乱,而出现口渴多饮;胃失润养,而见消谷善饥,水谷精微下流而为甘味小便。张立新[8]认为,脾气虚失于散津可见口干多饮,肢倦乏力,脾气下陷则膏汁外流,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胃阴亏化燥生热,见善饥多食,病机为脾气虚致脾胃升降失调继则五脏俱虚。范征吟[9]认为消渴病在初中期以脾虚为主,脾主运化,脾病可直接导致津液、精微物质代谢功能紊乱,消渴病系脾气(阳)不足,不能行“其蒸津液,化精微”和“布化气味”之功能。万德谦[10]认为2型糖尿病以脾气虚为多见,脾气虚,失运致湿热或湿寒。
2.2.2 脾阴虚
程宪文等人[11]认为糖尿病患者中有一部分食量不多而减少的患者,表现为脾阴不足的一系列症状,人们往往只注意肺、胃、肾三阴,而忽略脾阴,脾阴与脾阳相辅相成。脾阴是脾气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脾气共同完成运化水谷精微、升清、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脾阴充沛,则脾气健旺。他还认为,脾阴与肺、胃、肾之阴戚戚相关,脾阴虚则脾气无阴以附,水谷精微亦无以升,必见于肺、胃、肾之阴不足。林月华[12]认为脾阴虚是糖尿病的病机根本,脾阴是产生脾气的内在基础,脾气是脾阳蒸化脾阴而产生的。
3 论治
治脾之法,既要强调益气健脾,又要突出养阴健脾,气阴俱补,阴阳互调,令血糖布达,尿糖不生。
3.1 益气健脾
应选用性味平和,甘淡滋养之剂,令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谨防过燥伤阴。张锡纯[13]主张重用黄芪、淮山药、猪胰、鸡内金等益气健脾之品。他认为黄芪能“助脾气上升,还其散精达肺之归”;山药能“补脾固肾,以止小便频数,……又能滋补膵脏”;“猪胰则以脏补脏”,猪胰与鸡内金“同为化食之物”,“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施今墨[14]先生治疗糖尿病也十分重视升发脾胃之阳气,他认为:“倘仅用苦寒、甘寒以折之,则中焦之结不开(指‘三阳结为之消’的经旨),故治糖尿病时欲求火降须开结,欲求津滋肝肾,水火升降,阴阳协调,病可向愈。”他所设计的黄芪配山药治糖尿病,苍术配玄参降血糖的对药,皆治脾之妙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山药、苍术、玄参、鸡内金等药都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3.2 养阴健脾
治疗糖尿病的补脾阴佳品当推白芍、乌梅、葛根、玉竹、黄精、甘草等。白芍微苦亦能补阴,略酸亦能收涩。乌梅生津敛阴止渴,葛根生津除烦止渴,且能鼓舞胃气上行,一散一敛,使之津液恕不而不耗散,邪热得清而阳气升发。玉竹、黄精质润,补养脾阴,且补而不腻,对糖尿病阴伤兼脾虚者尤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这些药物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综上所述,从脾论治糖尿病有着坚实的生理、病理基础及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茹琴,孙弼纲.脾虚证内分泌功能变化的研究现状[J].中医药研究,1998(4):51.[2] 毛炯.300例脾阴虚证患者的胰腺外分泌功能测定[J].浙江中医杂志, 1990(2):77.[3] 崔应珉,张笑菲,徐江雁.糖尿病治脾说略[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5):50.[4] 巩如伦,王集贤.论糖尿病与脾[J].中医药信息,1991,(5):5.
[5] 王德志,李爱玲.浅谈消渴病从脾论治[J].中国乡村医药,2001,8(1):25.
[6] 石曾淑,张进臣.谈糖尿病与脾的关系[J].山东中医杂志,1993,12(4):10.
[7] 张胜利,郭福定.消渴病机与治法关键之我见[J].陕西中医,1993,14(5):210.
[8] 张立新,程豪.健脾为主治疗2型糖尿病30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6,11(2):40.
[9] 范征吟,叶信莉,陆小菁.从脾论治糖尿病 124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6):19.
[10] 万德谦.糖尿病从脾胃论治浅见[J].实用中医内科学杂志,1995,9(3):29.
[11] 程宪文,朱雅莉.消渴病从脾阴论治[J].中医药学报,1992(3):8.
[12] 林月华,罗亲伟.从脾阴虚辨治2型糖尿病[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0):941.
[13]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
[14] 祝谵予,翟济生.施今墨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陈涌涛), http://www.100md.com(于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