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虚证本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第1页 |
参见附件(2195KB,4页)。
蔡琴 程东庆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脾虚证为祖国医学脏腑辨证之常见证型,主要是指由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常表现为食减纳差、腹胀痞满、面色萎黄、消瘦肢乏、泄泻、脾虚便秘、水肿等。临床上述症状无需皆俱,出现3个或以上即可确诊。近年来,虽然通过研究得出了诸多与脾虚证相关的指标,但并没有揭示其与中医脾虚证的关系。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脾虚证发生的机理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脾虚证 消化系统 血液循环 黏膜免疫
【分类号】R256.3
1中医脾虚证与消化系统的关系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即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脾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故《注解伤寒论》载:“脾,坤土也。脾助胃气消磨水谷,脾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脾主运化即是西医所
------
1 中医脾虚证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即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脾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故(注解伤寒论》载:“脾,坤土也。脾助胃气消磨水谷,脾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脾主运化即是西医所说的消化功能,所以一旦脾主运化功能失调就会使得消化吸收产生相应的病证,如食后腹胀、便溏、嗜卧倦怠、思睡、四肢无力等。近年来许多学者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分别从脾虚证患者的胃肠道结构和胃肠道功能指标变化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95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