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使我们更孤独?
技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正是我们最脆弱的一方面。我们都很脆弱——我们很孤独,却又害怕亲密的关系。所以我们发明出社交网站和“社会性机器人”这样的技术,使我们可以在不需要真正友情的情况下,体验被关心和陪伴的幻觉。
——谢丽·图尔克(Sherry Turkle)
网络让我们更孤独吗?
最近,《大西洋月刊》的一篇封面文章《Facebook是否让我们更孤独》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小说家史蒂芬·马奇(Stephen Marche)在文章的开头,讲了一个老太太的故事。
伊薇特·威克斯(Yvette Vickers),《花花公子》的前模特、好莱坞B级片女明星,在加州的家里孤零零地死去。一年后,老太太风干的尸体才被邻居发现,经法医鉴定死于心脏病。她没有孩子,没有宗教小组,没有任何直接的社交圈。在她死之前,没有给任何家人或朋友打过电话,而是与通过网络找来的“粉丝”在通信。在她死去的消息发布后两个星期之内,就成了Facebook上的热门人物,16057个Facebook帖子和881条Tweet都在讨论她的死亡。
史蒂芬·马奇说,老太太年轻时经常演恐怖电影。现在她的死成了新时代的恐惧符号:对孤独的恐惧。
3月18日,一个叫“走饭”的女孩在新浪上发了一条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有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几天后,我们才知道,这个女孩叫马洁,“90后”,南京高校学生,2012年3月18日自杀。翻阅她过去的博客,你会发现,她一直在微博上求救,只是我们没有“听到”而已。
我想紧紧抓住你的手,而不是我的鼠标。
我寂寞得如同一个坏掉的马桶。
我是不是失踪了,为什么你们都不在身边。
世上只有一个我,是濒危动物,死了就没有了,可是依然不值钱。
对她而言,是孤独导致了抑郁,还是抑郁导致了孤独,已经难以辨清。但孤独与抑郁,显然在她身上形成了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越抑郁,越孤独,越孤独,越抑郁。
在这个女孩的自杀事件中,网络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当然不能为她的死而指责互联网,但至少应该让我们警惕,就情感慰藉而言,我们对于网络的期许也许太高——在她的微博里,不是没有人安慰她、鼓励她,只不过一句话所能给予的情感支持,对一个严重抑郁症的女孩来说太轻薄了。如果她当时寻求的是真实世界中真实情感的支持,会有什么不同的结局吗?, http://www.100md.com(陈赛)
——谢丽·图尔克(Sherry Turkle)
网络让我们更孤独吗?
最近,《大西洋月刊》的一篇封面文章《Facebook是否让我们更孤独》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小说家史蒂芬·马奇(Stephen Marche)在文章的开头,讲了一个老太太的故事。
伊薇特·威克斯(Yvette Vickers),《花花公子》的前模特、好莱坞B级片女明星,在加州的家里孤零零地死去。一年后,老太太风干的尸体才被邻居发现,经法医鉴定死于心脏病。她没有孩子,没有宗教小组,没有任何直接的社交圈。在她死之前,没有给任何家人或朋友打过电话,而是与通过网络找来的“粉丝”在通信。在她死去的消息发布后两个星期之内,就成了Facebook上的热门人物,16057个Facebook帖子和881条Tweet都在讨论她的死亡。
史蒂芬·马奇说,老太太年轻时经常演恐怖电影。现在她的死成了新时代的恐惧符号:对孤独的恐惧。
3月18日,一个叫“走饭”的女孩在新浪上发了一条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有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几天后,我们才知道,这个女孩叫马洁,“90后”,南京高校学生,2012年3月18日自杀。翻阅她过去的博客,你会发现,她一直在微博上求救,只是我们没有“听到”而已。
我想紧紧抓住你的手,而不是我的鼠标。
我寂寞得如同一个坏掉的马桶。
我是不是失踪了,为什么你们都不在身边。
世上只有一个我,是濒危动物,死了就没有了,可是依然不值钱。
对她而言,是孤独导致了抑郁,还是抑郁导致了孤独,已经难以辨清。但孤独与抑郁,显然在她身上形成了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越抑郁,越孤独,越孤独,越抑郁。
在这个女孩的自杀事件中,网络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当然不能为她的死而指责互联网,但至少应该让我们警惕,就情感慰藉而言,我们对于网络的期许也许太高——在她的微博里,不是没有人安慰她、鼓励她,只不过一句话所能给予的情感支持,对一个严重抑郁症的女孩来说太轻薄了。如果她当时寻求的是真实世界中真实情感的支持,会有什么不同的结局吗?, http://www.100md.com(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