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3年第2期
编号:13466852
八路军办实业创收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5日 《特别文摘》 2013年第2期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所在的西北地区非常贫困落后。陕甘宁边区政府下辖23个县,在丰年粮食还够吃,略有自然灾害就会出现大批饥民外出逃荒要饭的情况。延安地区的工业只有马掌加工等少量的手工业,延长地区虽出产少量石油,但也没有充分开发利用。

    当时陕甘宁边区军委直属部队(包括抗日军政大学)约3000人,留守兵团约15000人,这些人的开销都由军委供给部直接供应,但整个供给部砸锅卖铁也没有多少钱。当时驻定边县的30军死了一个连长,要几块钱买副棺材都没有。部队生活相当艰苦,每人每天只有1斤小米或杂粮,要靠挖野菜充饥,一年当中最多能吃一两次肉。供给部上面虽然有个中央财政经济部,但也是副穷家当,不仅不能给供给部发经费,反而常要供给部倒贴钱。

    庞大的军队经费支出,压得供给部喘不过气来,最后被迫“清家底卖破烂”应付急用。供给部值点钱的只有几匹老牲口和几辆不能用的大车,把它们统统卖掉,得现款数百元,解决了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花300元买了一批通信器材。人们立刻议论纷纷:“不发菜金倒有钱买器材!”

    部队意见大了,惊动了毛泽东。在召集各单位负责人开会时毛泽东说:“有人说供给部有钱不发,这不符合事实。他们最近卖了一点破烂搞了点钱,买通信器材就用了三分之一,这个钱用得对。没有菜金我们可以不吃菜,可没有通信器材,中央军委就不能工作了。”一席话把那些人的嘴封住了。

    卖破烂只能应急,也不是长远之计。为了解决部队的经费问题,供给部绞尽脑汁,最后想到了办实业解决问题。

    首先,开办骡马店。供给部以前虽然没搞过经营,但大家都同意试一试。第一个骡马店,每天约能赚20多元,利虽不大,但天天有钱进账。不久,又在延安城南开了第二个骡马店,规模和赢利比第一个店还好。后来逐步在边区开了20多个店,生意越做越红火。这样,以骡马店为依托的边区运输线也建立起来了。骡马店的收入,很大程度解决了供给部的财政来源。为了加强领导,又把骡马店、交通与兵站三家合一,统称兵站,对整个边区的经济,特别是通邮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贩卖食盐。部队缺少盐吃,盐池离延安有200多公里,运到延安出售至少是3倍利润。最初供给部只有10多头牲口运盐,一个月最多运两趟,能运3000斤盐。要把盐业生意做大,就要销出去。按当时的政策,向西安、山西国统区运盐是“资敌”行为。但销盐可以换回西药、通信器材等急缺物资,不能简单地说成是“资敌”。打破禁运互换有无,对瓦解敌人的封锁有利,而“禁运”其实也是“禁”了自己。1938年4月,贩盐问题被提交中央财经部专门讨论,得到李富春的肯定,毛泽东也完全同意贩卖食盐的意见。盐业发展起来后,中央决定,陕甘宁边区成立盐业公司。盐业对边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再次,为解决商品流通,开办了军人合作社。军人合作社在边区影响很大,甚至成了延安经济“繁荣”的象征,外来人员都要到合作社去参观。合作社每月都有盈利,解决了军队很大的困难。

    通过种种努力,军委供给部的工作有了相当大的改善:有了一定的供应能力;建立了一些保障分队,如运输队等;建立和加强了相当规模的兵工厂、被服厂、鞋袜厂等军事工厂,搞起了相当规模的生产企业,积累的资金有数十万元之多。这些对渡过抗战时期的困难起到重大作用。但在生产中也闹过不少笑话——

    为了搞钱,军委供给部组织人员开始生产人丹。人丹生产简单,原料充足,价格低廉,属于“治百病”的东西,因此销路很好,获利不小。因此有人就出歪点子了,除了正规产品外,在另一种新产品原料里掺了树皮,但销路仍然不错。有一天,有位干部要去看毛主席,顺手拿了一大包假人丹就走了。当时的供给部部长邱会作见他拿着假人丹去看毛主席,吓得头发都竖起来了,忙拿了一包真人丹拔腿就去追他。追上后,那人把人丹抱在怀里还不给,说供给部太小气。邱会作忙把真相告诉他,“你还不给我,把毛主席吃坏了,咱俩都得上军法处!”他的脸都吓白了。

    (摘自《文史博览》), 百拇医药(刘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