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3年第7期
编号:13466390
抗战时中国武器并不差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1日 《特别文摘》 2013年第7期
     在抗战期间,中国军事力量总体上弱于日本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当年的当权者以武器落后为自己的不抵抗和无能来辩解,一些唯武器论者也用此来掩饰旧中国的社会病弱。要全面地认识抗战史,正确地看待人的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就不能不对战争期间中日的武器对比做一番比较客观的分析对比。

    中方的轻武器数量质量优于日本

    从轻武器的主体枪械看,中国军队在数量上始终占优势。从1937年至1945年,日军对华作战兵力保持在50万至105万之间,其中半数装备枪支(多数炮兵和勤务人员不配枪)。国民党军一线兵力则保持在200万至300万,也有半数配备枪支,此外民间武装也有大量枪支。

    从当时中国主要装备的枪械质量看,要稍优于侵华日军。抗战前中国军队派系杂乱,不过从清末起,军界大都看中德式7.9毫米口径枪械,最早大批量装备的步枪便是毛瑟枪的改进型——“汉阳造”。1935年南京政府根据德国顾问建议,以德式Kar98毛瑟步枪为标准统一全军,除外购外还在国内仿造为“中正式”。此种枪在二战中也一直是德军主要装备,性能优于日军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参加过抗战的老人大都知道,七九枪的伤口进去的眼小,出来能带出一块肉;6.5毫米的“三八大盖”不仅口径小,且因弹道设计缺陷造成“进去多大眼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