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4年第5期
编号:13464891
雉翎武将有名堂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特别文摘》 2014年第5期
     耳听得说书的比如单田芳,描述武将,采用的是程式化的语言,比如说武将的形象:“胯下黄骠马,掌中开山斧,胸前狐狸尾,脑后雉鸡翎,盔明甲亮……”这种程式化的语言刚一出口,一个威武的形象就浮现在听众脑海里了。

    在武将的装扮里,有一个符号很重要。如今知道其门道的已经不多了,那就是:为什么多数武将头上要插翎子?什么人插?什么人不插?为什么?

    在古人的认知里,雉鸡这种飞禽,勇猛好战且羞于战败。它很珍惜自己的翎毛,比生命还重要。所以,以雉鸡翎插于头上,是以提醒武将,要有勇猛善战的英雄气概,同时要羞于战败。败就要如雉鸡那样折颈而死,杀身成仁。

    但是,您发现没有?三国戏里曹操、孙权等方面的武将们个个都插翎子,而刘备方面的武将们比如五虎上将们都不插,为什么?这是因为,翎子再威武、好看,毕竟是禽兽身上的东西,这种符号不能用在汉家正统的武将身上。马超、黄忠在归降刘备之前,是插的;成为刘备的人以后,就不用插了。您要是看見哪出戏里刘备方面的大将头上插翎子,那就是插错了———戏曲的装扮,有严格的规定:宁破勿错。

    同样的,杨家将的戏,杨家的武将们头上都不插雉翎。道理一样,他们代表着正统。

    问题来了:那为什么杨家将里的杨延昭等不插翎子,可他的母亲佘太君百岁挂帅就插?穆桂英等杨家的女武将们也插?还有,少年杨宗保和少年杨文广也插?这些人不也代表着汉家正统吗?答:传统的妇道是女主内,现在让女人出来打仗、抛头露面,非正统也;少年杨宗保和少年杨文广都是小孩儿,让小孩儿出来打仗也是非正统的、非正常的。您可以理解为战争残酷,让妇女放弃妇道,代替男人征战,女将们头上的翎子,是国家和百姓向女将们的集体致歉与感恩。, 百拇医药(许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