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在变迁
有姐妹说让我写写关于门当户对的问题,我觉得确实很有现实意义。以前父母那代讲的门当户对,是说双方的家庭出身和社会阶层。铁匠的儿子配木匠的女儿,知识分子家庭基本不会找工人大老粗。那时社会封闭,家庭基本都是世袭制的,父母那代他们很多人的工作都是顶替的,就是你爷爷奶奶在哪个单位工作,到他们退休的时候你父母也差不多要工作了,就进你爷爷奶奶的单位顶替他们做基本差不多的工种。
改革开放之前,家庭出身就90%决定了一个人到他30岁之前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基本不会有多大的偏离。那时多数人的命运就是那么按部就班的,计划经济下人们基本没什么改变生活的机会,如果你爷爷是个工人,那你爸25岁或30岁之前基本上也就是你爷爷的翻版,进工厂做工人;你爷爷若是南京军区司令,那你爸谈恋爱的时候怎么也差不多混到个少校或中校,反正多数也是在部队里。所以,你爸的家庭出身早就决定了他到谈恋爱为止的大部分人生经历,从而决定了他的价值观。那时家庭出身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影响起码有80%以上,你父母那代人说的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家庭出身差不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17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