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5年第10期
编号:13461896
“夜上海”与“老北京”
http://www.100md.com 2015年5月15日 《特别文摘》 2015年第10期
     上海菜,其实是一种风情,一种与夜色有关的风情。“夜上海”是很多城市上海菜馆最通常、最流行的店名,为什么叫“夜上海”,而不叫“夜北京”呢?虽然现在北京的夜晚、北京的夜色也是一道迷人的风景,长安街的华丽、三里屯的浪漫、什刹海的喧闹,与黄浦江的夜景有不同的韵味,但没见过“夜北京”的牌号,而遍地都是“老北京”风味的餐馆。

    “夜”和“老”把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的底色昭显无疑:“夜”是一种风情,“老”则是一种韵味。因而就菜而言,上海菜宜于用眼睛去“品尝”,而北京菜的妙处更多的在舌齿之间。

    上海菜本不是菜系,它只是淮扬菜系的一个分支,但现在上海菜的声名远远高于淮扬菜,很多人已经只食上海不知淮扬了。这有点像杭州菜风行天下一样,靠的全是经济实力和经营。杭州菜也是淮扬菜的一支,可早就青出于蓝胜于蓝了。有趣的是前日我到长安大戏院二楼的“夜上海”去就餐,发现那里包间的名字居然用的是“杭州”“南京”“扬州”“苏州”“无锡”“宁波”“绍兴”这几个城市的名字,其囊括诸城之意不言而喻。像我这样从淮扬菜大本营来的人就有些不顺眼了: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不顺眼也罢,不顺气也罢,上海菜还是提高了淮扬菜的品位。淮扬菜讲究原汁原味,讲究清淡新鲜,但仍过多保留了农耕时代的饮食美学,比如讲究量,比如讲究“肥水不流外人家”(原汁原味),很多菜往往比较油,初食鲜美,再食油腻。上海菜则摈弃了这些毛病,把西餐的一些风格引入了淮扬菜之中,比如量的缩小(当然也被人嘲讽小气),比如用做沙拉的方式做凉菜,更重要的是饮食环境的改变——上海菜馆通常呈现的是欧陆风情。这是京菜、粤菜、川菜所不能企及的,设想一下如果在装潢极为欧化的环境吃烤鸭、涮羊肉、重庆火锅会是怎样的一种荒诞,而上海菜,它在洋气十足的环境能吃,在土财主气十足的老屋也能吃。当然,今日的上海菜已成为西化小资的某种符号。

    一个菜进入另一个城市总会发生某种变异,上海菜大举进入北京并成为某种时尚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因为我来自淮扬菜的根据地,朋友请客,常常拉我到“夜上海”一类的饭店去。我一方面感谢朋友的好意,另一方面则颇不乐意,因为这些上海菜已经串味了,换句话说,比较北京化或者北方化了。我印象当中城南深圳大厦的上海菜做得比较地道,或许那里来往的以南方人为主,所以才没有过分北方化。东四十条的沪江香满楼是上海杏花楼集团的分店,经营者比较用心,服务员取本地人,厨师一律来自上海本部,管理层也是清一色的上海人。我常去那儿就餐,最爱吃的不是他们的大餐,而是小吃,尤其是生煎包子。因为小吃当中有不少面食,而北方的面食比南方有劲道,所以这上海风味的小吃加上北方化的面艺,便是强强联合、优优相长了。其实,沪江香满楼的小吃比上海本地的还要好吃。

    上海菜在北京本土化的过程中,居然也培养了一些人独特的上海口味。我们一位北京朋友以爱吃上海菜著称,我引为知己,可有一次他约我到“XX坊”去品尝“地道”的上海菜,应该说,“ XX坊”的环境是够上海风情的,可一上菜,我惊讶了,因为那是北京化的上海菜,制作工艺、餐具、厨师都是带着“卷舌音”的,而他居然奉为正宗,还爱吃了那么多年!

    或许,有时味道并不是那么重要,食的只是那么一种概念,那么一种风情。上海菜不需要克隆。

    (摘自“网易云阅读” 图/陈明贵), 百拇医药(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