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老规矩”活下去
打小在北京长大,我知道北京有很多老规矩。
以吃饭为例,一个人关屋里吃独食倒也罢了,没人在意你的吃相,假如身边还有别人,那就得守守规矩。守什么规矩?第一不能吧唧嘴儿,第二不能乱伸腿儿,第三不能嘴里有饭还呜啦呜啦跟人说话,第四不能“将军不下马”,也就是一直拿着筷子不放手,显得很贪吃似的……总之规矩很多。
咱们现代人讲民主讲自由,可能会觉得这些老规矩腐朽无用,应该早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您要真这样想,那就错了。
老规矩有老规矩的好处。还拿吃饭为例,一个从小到大都在餐桌上守规矩的人,一定擅长自我克制,一定懂得尊重他人。最重要的是,他将来进入其他文化环境以后,也一定能遵守异乡他国完全不同的另一套规矩。为啥?因为仪式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居移气,养移体,”看似琐碎无聊的老规矩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不知不觉就把你的躁气消解掉了,不知不觉就把你的格局培养出来了。而咱们大多数现代人身上多的恰恰就是躁气,缺的恰恰就是格局。
当然,有些规矩从一开始就不科学,确实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例如,某些地方要求新娘子三天之内不能下床,有些地方要求小孩子在正月里面不能理发,这都是迷信,无须效法。问题是咱们这些年反传统反封建反得有点儿过了,“文革”时逢旧必破,逢旧必反,搞得现在胆大如斗,不管见了什么老规矩老风俗老唱腔老套路,人人都敢来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解都还没理解呢,您知道人家哪儿是精华哪儿是糟粕?等“糟粕”都去完了再往回找补,晚了。这种亏咱们吃得已经不少了吧?
所以,我觉得以后咱们应该虚心一些,先让老规矩活下去,等确信它们确实要跟现实撞车了,再提那“破除陋俗”的事儿也不迟。
(摘自《新京报》 图/豆薇), 百拇医药(李开周)
以吃饭为例,一个人关屋里吃独食倒也罢了,没人在意你的吃相,假如身边还有别人,那就得守守规矩。守什么规矩?第一不能吧唧嘴儿,第二不能乱伸腿儿,第三不能嘴里有饭还呜啦呜啦跟人说话,第四不能“将军不下马”,也就是一直拿着筷子不放手,显得很贪吃似的……总之规矩很多。
咱们现代人讲民主讲自由,可能会觉得这些老规矩腐朽无用,应该早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您要真这样想,那就错了。
老规矩有老规矩的好处。还拿吃饭为例,一个从小到大都在餐桌上守规矩的人,一定擅长自我克制,一定懂得尊重他人。最重要的是,他将来进入其他文化环境以后,也一定能遵守异乡他国完全不同的另一套规矩。为啥?因为仪式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居移气,养移体,”看似琐碎无聊的老规矩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不知不觉就把你的躁气消解掉了,不知不觉就把你的格局培养出来了。而咱们大多数现代人身上多的恰恰就是躁气,缺的恰恰就是格局。
当然,有些规矩从一开始就不科学,确实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例如,某些地方要求新娘子三天之内不能下床,有些地方要求小孩子在正月里面不能理发,这都是迷信,无须效法。问题是咱们这些年反传统反封建反得有点儿过了,“文革”时逢旧必破,逢旧必反,搞得现在胆大如斗,不管见了什么老规矩老风俗老唱腔老套路,人人都敢来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解都还没理解呢,您知道人家哪儿是精华哪儿是糟粕?等“糟粕”都去完了再往回找补,晚了。这种亏咱们吃得已经不少了吧?
所以,我觉得以后咱们应该虚心一些,先让老规矩活下去,等确信它们确实要跟现实撞车了,再提那“破除陋俗”的事儿也不迟。
(摘自《新京报》 图/豆薇), 百拇医药(李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