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5年第16期
编号:13461318
踏破铁鞋得来却在故纸里,种瓜得豆辛苦终会有收成
http://www.100md.com 2015年8月15日 《特别文摘》 2015年第16期
     上回说到天文学家让逊和洛克尔在日食光中发现一种新谱线,给物理学家出了一个难题,有好几年谁也无法解释。人们只好猜测太阳里可能有一种新元素,于是就把它定名为“氦”(希腊文“太阳”之意)。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92年,洛克尔突然收到名叫瑞利的人写来的一封信,信中提出一个无法解释的疑团,洛克尔就干脆把它发表在自己主办的《自然》杂志九月号上: “今有一事特向贵刊和贵刊的读者求教。我最近多次用两种方法制取氮气,但它们的密度总不一样。既是同一物为什么会有两种密度呢?”

    各位读者,你道这个瑞利(1842~1919年)是谁?他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此人有极好的耐心,因此他也就选了一个极要耐心的研究题目,那就是测量各种气体的密度。而他的实验室里也有当时极好的一架天平,灵敏度可达到万分之一克。他制了一个大玻璃球。用真空泵将球内空气抽空,称出球重,算出体积,再充进各种气体,称出净重,求出密度。每种气体都要称几次,而且气体每次都得以不同方法制得,如果测量结果都一致了,这才放心。不想到第十个年头,瑞利这个办法再也不灵。他测氮气密度,第一个办法是让空气通过烧得红热的装满铜屑的管子,氧与铜生成氧化铜,剩下的就是氮气,密度为每升1.2572克。第二个办法是让氧气通过浓氨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3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