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
我十几岁时去一趟北京市百货大楼跟过节一样隆重。映入眼帘的厚墩墩的一座大楼,前面有一个空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每個从大楼走出来的人绝不会空手,大包小包地挤公交汽车或绑在自行车后架上,扬长而去。那时的百货大楼给我的印象是拥挤不堪,买什么都排队,有个劳动模范叫张秉贵,练就一个绝技,甭管客人买几斤几两糖,一抓一放,一把准,上下不差一块糖。
那时大商场少,生意特兴隆,全北京寥寥无几,百姓平常过日子还要靠小店。小店平实,买个针头线脑,打个油盐酱醋都需要小店,加之小店人头熟,每次买东西都相互嘘寒问暖,人情大于买卖。
我喜欢小店。小店有许多种,生活必需是一种,生活情趣是另外一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个性化的生活小店渐渐多了,卖的东西往往都不是常规商品,而这类小店最受欢迎。
可谁知这类个性化小店很快被同质化席卷,往往一条街有一家个性小店生意火了,其他家看着眼红,于是乎模仿加模仿,很快一条街都差不多了,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以往的情趣。
特色小店在生活中逐渐远去,虽然今天各个城市依然还有,但大不比从前。东西有特色了,人没了特色,没了各地方的方言及风土人情,大家都以一种语言方式销售,用互相不信任的心理最终达成一桩买卖。这买卖不知从何时开始变成了单纯的买卖,人情丢了,信任也丢了,随之乐趣也丢了,当所有都丢了的时候,人们将不再有美好的回忆,小店大店也就无所谓了。
(摘自“马未都新浪博客” 图/黄文红), 百拇医药
那时大商场少,生意特兴隆,全北京寥寥无几,百姓平常过日子还要靠小店。小店平实,买个针头线脑,打个油盐酱醋都需要小店,加之小店人头熟,每次买东西都相互嘘寒问暖,人情大于买卖。
我喜欢小店。小店有许多种,生活必需是一种,生活情趣是另外一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个性化的生活小店渐渐多了,卖的东西往往都不是常规商品,而这类小店最受欢迎。
可谁知这类个性化小店很快被同质化席卷,往往一条街有一家个性小店生意火了,其他家看着眼红,于是乎模仿加模仿,很快一条街都差不多了,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以往的情趣。
特色小店在生活中逐渐远去,虽然今天各个城市依然还有,但大不比从前。东西有特色了,人没了特色,没了各地方的方言及风土人情,大家都以一种语言方式销售,用互相不信任的心理最终达成一桩买卖。这买卖不知从何时开始变成了单纯的买卖,人情丢了,信任也丢了,随之乐趣也丢了,当所有都丢了的时候,人们将不再有美好的回忆,小店大店也就无所谓了。
(摘自“马未都新浪博客” 图/黄文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