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6年第13期
编号:13459040
太医不好当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1日 《特别文摘》 2016年第13期
     太医未必一定是御医

    皇帝贵为天子,就会有全国第一流的医师随侍左右,照顾龙体。这些即是历史上所说的太医。

    根据《辞源》的解释,皇帝的医生泛称太医或御医,也作为对医生的敬称。历朝历代的太医或御医的职称有所不同,界限也不分明。在先秦、周朝、北朝的北周时期,医生就有很多名目或职称,并分成很多不同等级,如: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等。说到底,他们所担当的职务不过是为王权服务。

    不过,在清朝,人们一般尊称医生为“太医”,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御医。

    说到太医,他们出入皇宫,工作职责就是专门给皇帝及家属看病、治病。全职照顾皇上的御用医师都称作御医。皇帝有病,当然由御医“请脉”医治。至于兼用民间医生为皇上治疗的情况,属于少见。如清朝光绪皇帝百病缠身,久医不愈,令太医感到棘手,只好下诏访求民间良医进宫与太医一起治病。这种记录,实属罕有。

    其实,真正的御医是极少数的。不过他们的职责只是照顾一个人,工作虽然很轻松,但是,除此之外,岂不是闷死御医?

    所以,大多数的御医都会有“兼职”工作,除了专门为皇帝、妃嫔、皇子等皇家成员看病,也会被请去替王公大臣看病。

    通常御医或太医都是有高明医术的医师,所以能够被召进皇宫行医。但是御医的身份地位不同,是拥有朝廷官阶、几品大官的医师。虽然御医是属众多太医之一份子,也被尊称为“太医”,不过太医未必一定是御医!

    太医需得经过严格的遴选

    太医看的病人不多,所处理的病例也是有限。他们生活在一个活动受限制的宫廷范围里,少有机会和外界接触,少有机会诊疗到很多不同类型的病例,病人数量也不多,结果他们的临床经验也就没有与日俱进,恐怕不出几年,医术不是停滞不前,就是一落千丈!如果以现代的行医准则来评估这些太医,要求他们交出每年参与强制的继续医学教育的成绩单,恐怕不会有很多人能够顺利“过关”,更新行医执照。

    封建社会有其严格遴选太医的程序及制度。通常一个民间医师要先被地方官看中推荐,才能当医官。而且他必须填上详细的个人资料,以及他的家族资料如父族、母族、妻族的姓名、地址、保证人(通常是地方官)等。一个医官也要被贵族提名推举,才能更上一层楼当上太医!

    而当了太医还是要填报详细的个人资料。当时的目的是一旦太医日后犯错,皇室就有资料可追寻,就能处置他和他的亲人。

    除了革职、刑杖、全家流放之外,还会以此为依据诛灭三族甚至九族,连担保人也难逃责打。只要治不好皇帝或嫔妃的病,就是犯了欺君之罪,太医是无从抗辩、解释的,哪管那是由于迟来看病、已是病入膏肓,还是先天遗传病、急症、药物反应……帝王才不管呢!

    太医职业福祸相依

    表面上,当太医是一份悠闲好差事,衣食无忧,生活惬意,优哉游哉!殊不知当太医者,每时每刻都会有性命之忧。因为就算太医是当时医术最高明的医师,但医治皇帝和他所宠爱的人的病,也难以确保诊治无误。

    由于病人是非同小可的尊贵人物,太医诊治病人都是顾虑重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经常发生悲剧,病人死了,医师就要受处罚。故此不是太医被杀,就是皇帝“龙驭上宾”。

    皇帝对太医的观念是太医万能,能够有起死回生的本领。故此,陛下对太医的要求是:一定要把病医好!一旦宠爱的人药石无灵,撒手尘寰,皇帝必定归咎于太医的无能、失职,结果太医就会遭殃被处死。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重,召来太医诊治,马皇后竟然拒绝服药。好心肠的她,自知病势不轻,吃药无效,一旦病殁,皇上必定降罪太医们,将他们处死,所以不忍太医因她的死而要赔上一条老命!

    由此可见,当太医是一份非常“危险”的职业。太医不是被杀死,就是被吓死。当皇帝病危时,下诏向全国征求医术高明者,谁敢冒生命危险,前来应诏?

    (摘自《皇家有病知多少》九州出版社 图/黄文红), 百拇医药(何乃强(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