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7年第18期
编号:13455975
上海人眼里的“钱”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5日 《特别文摘》 2017年第18期
     在俗常生活中,上海人对钱的数量单位,喜欢称块不喜欢称元,几块钱会比几元钱更加鲜活。比这一个数量单位更加值得琢磨的是,在50元、100元票面诞生之前,上海人习惯在钱的金额之后加一个后缀词:洋钿。不管数额大小,洋钿两字一定跟在最后。十块洋钿,一块洋钿,哪怕是角和分,照样是洋钿。话梅,一角洋钿;葱姜,一分洋钿。即使是问价:格么事几钿(这东西多少钱)?也还是从洋钿简化而来……十元曾经是最高票面,1965年发行的那一套,其中一面是工农兵为首的人民群体画像,被称为“大团结”,不过这已经是年轻人的时尚称谓了,对于上海人来讲,“洋钿”才是心中最长久最普遍最温馨的,连说起来都温情脉脉:“洋钿”两字说得快而含混,“洋”的发声不是“洋”,更加接近于“杏”的沪语,“钿”则是轻轻地“滴”了一下。

    被称为“洋钿”的钱,是本国的人民币,而非外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33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