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7年第22期
编号:13455611
“自拿”商场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5日 《特别文摘》 2017年第22期
     1983年1月3日,北京海淀的一条斜街上,一家挂着“超市”牌子的自选商店开张了。200平方米的面积,店面干干净净,没有什么装修,货架上摆着肉、蔬菜和一些副食品。和今天的超市相比,它实在有些寒碜。

    超市立即成了一处新景点——有人倒几趟公交车,专程从城南赶到这儿参观。顾客排起长队,队尾甩到街角。店内最多只能同时进一百人。尽管热闹,却是看的多,买的少,超市看上去像是游乐场。令顾客惊奇的是,店内居然没有柜台,一伸手就可以拿到想买的东西。

    超市出口处没有收银机,由一位售货员人工記账。顾客们普遍认为,店内商品价格有点贵,比如外面菜摊上西红柿三分钱一斤,这里竟然卖到五分。顾客们拿起商品看看,嘴里念叨着“不值,不值”,又轻轻放回原处。一位国营蔬菜店的售货员撇嘴道:“一天卖不了仨瓜俩枣,能叫商店?依我看早晚得关门!”

    来购物的主要是一些外国人。他们对这家超市的服务并不满意——比如,包装袋上只有价格,没有商品名称和净重。当然,这并不妨碍国外媒体对“中国第一家超市在北京出现”的热烈报道。

    1984年9月28日,北京首家规范的超市——京华自选商场开业,经过媒体报道,很多市民都知道了“西城有个自选商场,里面的东西可以自己随便拿”。有人戏称这是“自拿商场”。

    一个外地游客走进了京华自选商场,发现大家都是想拿什么就拿什么,也没见有人来收钱,以为北京已经发展到了各取所需的时代,就回到宾馆叫来同行的人,各自拿了一堆东西,大摇大摆地走出商场,最后在派出所里明白了“自拿”不是白拿。

    (摘自《直言》当代中国出版社), http://www.100md.com(刘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