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7年第24期
编号:13455344
是什么照亮了世界(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15日 《特别文摘》 2017年第24期
     能够以人的身份游走于地球上,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福分。白天,无边无际的阳光照耀得长空和大地一派光明灿烂,让我们身边的和遥远的世界历历毕现。在这样一个清晰如画的时刻,对人的最大警醒莫过于:人并非宇宙的唯一。山外青山楼外楼,生命之侧复有生命。人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存活,山川河流以其固有的姿态行世,鸟兽万物也有它们的生命准则,从而使人感受到,人这种生命形式的尊贵与局限。夜晚呢,走了太阳来了月亮,还有密布穹宇的星斗。银光洒下来,虽没有太阳的灿烂与灼热,却显示出了茫茫穹宇的浩瀚与神秘。朦胧光晕下,明白之处,隐约含混,若有若无,大有大无,一切都处在似是而非中。晦暗之地,眼睛无所见,心灵却有所感,感应的材料来自白天的记忆。在风雨如晦之夜,世界陷入了真正的黑暗,长空和大地上的一切都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这时,一串闪电,一团野火,或者仅仅是荒原中的森森磷火,抑或是飘忽的流萤,乍然跃升于天地的某处,相较于无所不在的黑暗,星星之光太过微弱和短暂,然而却仍然留住了人们存储于心灵的对光明的一线印象。而且,即便在这种时刻,人们也会借助转瞬即逝的照耀,展开思想的翅膀,飞越曾经目睹的千山万水,试图探寻宇宙的奥秘。

    也许,人类真正的启蒙老师就是日月轮回,明暗交替。在漫长的白天观察夜晚遐思的过程中,人的黑暗的心智得到无数次的灵光烛照,使暗影渐退,从而在生命界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上无数种生命中唯一可以把握自身命运的生命。看看吧,天上的日月是如何为人开启心智的?在人类文明的几个发祥地,太阳是古埃及人眼中的“光明之父”,这位太阳神阿托长着无数只手,将无数把开启智慧的钥匙交给人类;在创造两河流域文明的苏美尔人那里,光明之神驾乘着一辆马车自北方驶来,而车轮就是普照万物的太阳;在浪漫的古希腊那里,这位英武非凡的太阳神阿波罗,驾驶马车巡游天宇,不仅使世界一片光明,而且充满诗意,他主管光明、青春、医药、畜牧、音乐和诗歌,而且可代众神之主宙斯宣布旨意;在古老的中国,太阳神曾以许多形式出现在先民的记忆中,而雕刻在四川彭州的那块石砖上的“日神羽人像”,更让人类曾有过的太阳神形象一并黯然失色,一只大鸟,羽翅如剑,高喙似镞,身驮太阳,翱翔长空,气势磅礴,唯我独尊。正是太阳的缕缕光芒无休止地蒸煮,才使人们冰冷的血液涌动了、沸腾了,呆滞的脚步不再满足于在有限的地域行走,激发了向无限的远方进发的愿望。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当月亮替换了太阳时,行旅之人顿然陷入极大的惊怖之中,继之又是深度迷茫。他们抬头凝视那颗悬于九天之上的月亮,同样是一只可以发光的圆盘,为何一者灿烂,一者清辉,一者灼热,一者冰凉?这时一朵云浩荡而来,月亮隐遁,空宇阴恻深沉,陷入黑暗的人突然明白了个中情由,灵光一现,心头万马奔腾。他们不再依靠日月光辉照亮眼前的漫漫征程,一颗太阳,一颗永恒的太阳从体内冉冉升起。有一则禅宗故事说,尼姑千代野学习了很多年仍没开悟,一天晚上,她提着装满水的旧水桶行走,看见映照在水桶里的满月,这时,竹编的桶箍突然断了,木桶散架,水泻无余,水中之月消失了,而千代野却由此开悟。她在一首诗中表现了自己开悟的过程:这样的方法和那样的方法,我尽力将水桶保持完好,期望脆弱的竹子永远不会断裂。突然,桶底塌陷,再没有水,再没有水中之月,在我手中是空。

    月亮隐遁,眼中之物消失;而我心开悟,悟后是空,空即澄明。臻于此境,即使自然界的日月沉沒了,心中的日月也会升起来。从此,无论是日月煌煌,还是日食月食,世界上都有一盏盏不灭的灯塔在指引着人们前进,这些灯塔就是智者的心灵之光。与自然界的日月更替、阴晴不时一样,心灵之光也有被乌云遮蔽、被风雨摇曳的时候,但这盏灯一旦点燃了,就永远不会熄灭。古语云:孔孟行世,杲杲如日月。当然,这里说的是他们的光芒已然普照天地的时候。那么,在光明未启之时呢?古人年过六十四岁结婚就属于不合礼仪的行为,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于六十六岁高龄才续娶正值妙龄的颜征在姑娘为妾,夫妇盼儿心切,上山祷天告地,夜宿山洞而孔子诞生,即《史记》所说:“祷于尼山而得孔子。”古书又称,孔子乃“野合”而生,此野合非指野外交配和私生之意,而是夫太老,妻太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因其不合礼仪而谓之野合。一个非“礼”的产儿,却将一生奉献给了“礼”。也许,这也算圣贤的特立杰出之处吧。三年后,老父谢世,孤儿寡母迁居曲阜阙里,诸种困苦,不一而足。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即使这样,“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幼儿玩耍,大礼尚且不缺,圣贤行状已露端倪。但是,他的磨难才刚刚开始,绝世之器非得绝世的锻造之功不可。寡母劬劳,年仅三十二,即撒手人寰,少年孔子,怙慈双失,不得不独立挣扎在寒天酷地中。按“礼”,孔子属于贵族,他便理所当然地去参加权臣季孙氏的家宴,却被其家臣阳虎毫不留情地赶了出来。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认钱不认人的时代,孔子认清了这个时代,也认清了自己肩负的责任。终其一生,他都在为礼仪道德秩序的重建而苦心孤诣,奋斗不息,他“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终于谙习“六艺”。他的道德理想之舟搁浅于仕途后,便以思想的光芒烛照天下苍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一时天下英杰皆荟萃孔门。这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一源而分千流,千流滔滔,灌溉华夏四面八方后,又汇集为汪洋大海。而在众水分流过程中,沿途广收博采,当再次相会时,此水已非彼水,其内涵已具有无限的延伸性。精神的魅力在于不懈地探索,精神的威力在于凝聚以后。为什么与儒家同时并存,且互相竞争,或不相上下,或稍占上风的诸子百家,有的渐趋式微,有的被同化,有的一直处在边缘位置,只有儒家号召千秋,独领风骚呢?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却不能漠视:儒家建立了大规模的教育系统,薪火相传,从未间断,而攒集于门下者,均为一时俊彦,占据了一个时代智慧的制高点。儒学开创之初,孔子便率弟子周游列国,宣廛义理,这是一次精神壮游,一次精神冒险,也是一次思想普及。绵延十四载,迢迢数千里,虽屡经碰壁,惶惶如丧家之犬,但在他走过的路上,却铺上了一层不菲的思想沃土,矗立了一座仰之弥高的精神勇士丰碑。犹如建造一座高楼,孔子殚精竭虑画定图纸,又率众弟子赤膊上阵,奠定地基。从那时起,华夏民族从精神上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了。人们往往把千古统一大业首归秦始皇,其实,秦始皇不过是一个卓越的施工者,孔子用他思想碾过的车辙,早已将诸部族的血脉连为一体了。这就是当秦始皇烧掉孔子的书,坑杀孔子的传人后,孔子的思想倒获得了经天行地之权威的根本原因。, http://www.100md.com(马步升)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