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丢了
有这么一个脍炙人口的笑话:
联合国在一次儿童节时对各国儿童代表提问:
“请你就其他国家的食品短缺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结果大家都交了白卷。因为拉美人不知道什么叫“请”,美国人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非洲人不知道什么叫“食品”,欧洲人不知道什么叫“短缺”,中国人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这个笑话把中国孩子讽刺得够呛。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往往是从小被别人规划好的。
当我们两三岁,想自己端杯水的时候,一个声音会突然说:“别弄洒了,我来!”想自己洗衣服时,一个声音会突然说:“把身上都弄湿了,我来洗!”想试试剪刀剪纸的感觉,一个声音又会突然说:“你咋把挂历给剪了,再剪我削你!”
然后我们也就自我催眠:不用操心,大人会替我们做一切的主。就这样终于到了青春期,我们内心需要再次反叛,以让自我之花重新盛开,但那些奥数奖状、钢琴证书和各种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开始静悄悄地开放,一堆声音又会在旁边说:“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重点高中。”“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现在没有硕士文凭根本找不到什么好工作。”
不单单是家庭,周边的环境也在替我们做主:当你准备下一年在你已经干得不错的项目上大展宏图的时候,你的上司把你叫到了办公室:“小孙,昨天李总来视察,提出要做好设备维护、设备自适应工作。这样,你过去那个项目就先放一放,马上开始立一个设备检测的项目,我给你配资源,要快,否则让B部门抢了先就晚了。”然后,你作为上司的得力干将,就不得不接受这个你既不懂又不愿干的事;当你对工作高度不满时,你往往会去找自己的闺密发小等好朋友一起去品品茶、喝喝酒,你猜他们会这么跟你说:“如果我是你,我就跟领导吵了!”“如果我是你,我就忍了,得供房啊!”“如果我是你,我就辞职,开个淘宝店!”“如果我是你……”当他们说“如果我是你”的时候,你就又有了被朋友“做主”的感觉。
于是乎,不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看法”,而是我们把那本来可以觉察、可以体会、可以表达的“自己”给忘了。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家软件企业工作了十余年,升到了中层市场部总监的岗位,但却越发迷茫,他觉得工作很没劲儿,做的很多营销策略、营销事件、市场推广以及市场发展的游戏违背他的本心。他将矛头对准了企业的老板,很多时候他会向我抱怨企业的种种问题,老板的家长式管理、刚愎自用、外宽内忌。说实话,我挺接受抱怨这种方式的,抱怨是个不错的情绪出口。不过,当他跟我抱怨了很多次的时候,我问了他一句话:
“那你觉得,在这家企业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本以为我会跟着他一起鄙视这个企业和这个企业的管理层,这个突然的问题让他发蒙,但后来他觉得这是个好问题。
而对于迷茫,我们一般都不会回归到本身来思考,而是采用另一种看似不错的方式——跟別人比。
当我们突然“忘了”自我的需求、拥有和感受,陷入迷茫,谁也不愿意长时间处于迷茫状态,我们自己的身体会自动地抗拒这个状态。于是,大脑就自动找方法。不幸的是,还真找到了这个方法,即用别人的期待和要求来做比较。一旦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和要求,一些人会变得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另一些人发现自卑无法接受,就把自卑投给对方,去指摘别人。同时,我们也乐此不疲地给别人提出期待和要求,希望别人能按我们期待的模式过日子。
关于中国人缺乏自我认知这个问题的深度原因分析,那些家庭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哲学层面、历史层面的原因,在此不能说得那么细。尽管那些“你们懂得”的原因一直存在,但是作为已经进入某职业的人们,在迷茫时,是去选择恶毒的“比一比”呢?还是选择安静一会儿,给自己一点儿空间和时间,体会一下自我的需求和感觉呢?
(摘自《老马的职业“鬼”话》 湖南文艺出版社 图/黄文红), 百拇医药(马华兴)
联合国在一次儿童节时对各国儿童代表提问:
“请你就其他国家的食品短缺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结果大家都交了白卷。因为拉美人不知道什么叫“请”,美国人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非洲人不知道什么叫“食品”,欧洲人不知道什么叫“短缺”,中国人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这个笑话把中国孩子讽刺得够呛。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往往是从小被别人规划好的。
当我们两三岁,想自己端杯水的时候,一个声音会突然说:“别弄洒了,我来!”想自己洗衣服时,一个声音会突然说:“把身上都弄湿了,我来洗!”想试试剪刀剪纸的感觉,一个声音又会突然说:“你咋把挂历给剪了,再剪我削你!”
然后我们也就自我催眠:不用操心,大人会替我们做一切的主。就这样终于到了青春期,我们内心需要再次反叛,以让自我之花重新盛开,但那些奥数奖状、钢琴证书和各种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开始静悄悄地开放,一堆声音又会在旁边说:“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重点高中。”“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现在没有硕士文凭根本找不到什么好工作。”
不单单是家庭,周边的环境也在替我们做主:当你准备下一年在你已经干得不错的项目上大展宏图的时候,你的上司把你叫到了办公室:“小孙,昨天李总来视察,提出要做好设备维护、设备自适应工作。这样,你过去那个项目就先放一放,马上开始立一个设备检测的项目,我给你配资源,要快,否则让B部门抢了先就晚了。”然后,你作为上司的得力干将,就不得不接受这个你既不懂又不愿干的事;当你对工作高度不满时,你往往会去找自己的闺密发小等好朋友一起去品品茶、喝喝酒,你猜他们会这么跟你说:“如果我是你,我就跟领导吵了!”“如果我是你,我就忍了,得供房啊!”“如果我是你,我就辞职,开个淘宝店!”“如果我是你……”当他们说“如果我是你”的时候,你就又有了被朋友“做主”的感觉。
于是乎,不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看法”,而是我们把那本来可以觉察、可以体会、可以表达的“自己”给忘了。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家软件企业工作了十余年,升到了中层市场部总监的岗位,但却越发迷茫,他觉得工作很没劲儿,做的很多营销策略、营销事件、市场推广以及市场发展的游戏违背他的本心。他将矛头对准了企业的老板,很多时候他会向我抱怨企业的种种问题,老板的家长式管理、刚愎自用、外宽内忌。说实话,我挺接受抱怨这种方式的,抱怨是个不错的情绪出口。不过,当他跟我抱怨了很多次的时候,我问了他一句话:
“那你觉得,在这家企业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本以为我会跟着他一起鄙视这个企业和这个企业的管理层,这个突然的问题让他发蒙,但后来他觉得这是个好问题。
而对于迷茫,我们一般都不会回归到本身来思考,而是采用另一种看似不错的方式——跟別人比。
当我们突然“忘了”自我的需求、拥有和感受,陷入迷茫,谁也不愿意长时间处于迷茫状态,我们自己的身体会自动地抗拒这个状态。于是,大脑就自动找方法。不幸的是,还真找到了这个方法,即用别人的期待和要求来做比较。一旦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和要求,一些人会变得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另一些人发现自卑无法接受,就把自卑投给对方,去指摘别人。同时,我们也乐此不疲地给别人提出期待和要求,希望别人能按我们期待的模式过日子。
关于中国人缺乏自我认知这个问题的深度原因分析,那些家庭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哲学层面、历史层面的原因,在此不能说得那么细。尽管那些“你们懂得”的原因一直存在,但是作为已经进入某职业的人们,在迷茫时,是去选择恶毒的“比一比”呢?还是选择安静一会儿,给自己一点儿空间和时间,体会一下自我的需求和感觉呢?
(摘自《老马的职业“鬼”话》 湖南文艺出版社 图/黄文红), 百拇医药(马华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