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药物经济学》 > 2013年第2期
编号:1401583
组织因子阳性微粒对血栓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31日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第2期
丝氨酸,磷脂,1组织因子阳性微粒,2组织因子阳性微粒在血栓方面的研究,3结语
     贺红庄 陈洪昌 张晶晶

    组织因子阳性微粒对血栓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贺红庄 陈洪昌 张晶晶

    组织因子阳性微粒;血栓形成;影响;研究进展

    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极高危影响因素,很容易发展为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住院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因此血栓形成的原因一直是临床广泛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的原因当中,组织因子阳性微粒是最近才被人们重视的一种生物学物质,对血栓形成很可能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现将组织因子阳性微粒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予以概述。

    1 组织因子阳性微粒

    1.1 组织因子阳性微粒的来源早在1946年,Chargaff和West两位学者发现血小板游离血浆中存在一种促进血栓形成的因素,但是首次提出循环微粒概念的学者是Woff,当时命名为“血小板粉尘”[1]。细胞凋亡和血管细胞活化的作用,促使组织因子阳性微粒的释放[2],同时还来源于红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等。无核细胞(如血小板和红细胞)不进行典型的凋亡,但在激活状态下也易产生微粒,健康者血浆中80%以上来源于血小板,在病理状态下,红细胞、白细胞等可相对于生理状态下产生更多的微粒[9]。后来,学者们称其为“组织因子阳性微粒”、“促凝微粒”、“囊泡”等众多名称。微粒大小不等,直径波动在0.05~1.0微米之间,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组成[1-3,7]。这种微粒在血液当中,构成了细胞损伤的可靠标志,当细胞损伤后在组织中保持为固态或是迅速呈递给吞噬细胞清除[2],同时微粒促进了止血和炎症反应、血管重塑、血管生成、细胞生存、和细胞凋亡,这些过程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2-3]。健康人群的血液中若是促凝血微粒高水平往往与血栓形成有关系[2]。除了是细胞损伤的标志外,促凝血微粒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直接对血管和学细胞发挥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循环微粒可能促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血管炎和组织重构,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白细胞粘连和机体应激[2]。暴露膜磷酰氨酸和功能性组织因子,这两个促凝血物质传递给循环微粒,在血管损伤部位p-选择素激活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暴露导致促凝血微粒迅速聚集,用促凝血微粒对抗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和血源性转移因子,因此引发血液凝固[3-4]。促凝微粒还可以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5]。有趣的是,组织因子表达于血浆中的质膜组成的结合体就是组织因子阳性微粒,其形成是由于细胞膜不对称分布的磷脂在断裂的同时会以出牙的方式脱落形成的小泡状结构,静息细胞中,细胞质的小叶主要是由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乙醇胺构成,胞外小体主要是鞘磷脂和磷脂酰胆碱合成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8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