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药物经济学》 > 2022年第7期
编号:598261
郑师“心胃同治”理论
http://www.100md.com 2023年1月10日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2年第7期
胸痹,心痛,1“心胃同病”概念,2“心胃同病”的理论基础,1脾胃与心密切相连之生理学基础,2胸痹与脾胃密切相关之病因病机,3胸痹与脾胃同病的临床研究,4“心胃同病”的思路及在临床治疗中的体现,3总结
     赵云清 郑洪新

    郑洪新教授系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内科疾病,尤其对脾胃疾病的治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其采用“心胃同治”法治疗心及胃相关疾病疗效颇佳,现对其“心胃同病”及“心胃同治”理论思想浅显介绍如下。

    1 “心胃同病”概念

    《灵枢·厥病》曾言:“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及心前区憋闷疼痛,腹部胀闷,心痛至极,此为心胃同病之痛。上述描述是古人对 心、胃致病的总结,所谓“心胃同病”就是对心胸、胃脘两部位同时发作为病的总结概括。机体各部位发生病理改变后,会将不适经感经神经系统传送至大脑,大脑反射至中枢系统。流行病学协会调查报告显示,心血管系统疾病已成为危及百亿生命的罪魁祸首[1]。故“心胃同病”理论的合理应用及科学界定,澄清其中的混淆指出,具有重要意义。

    2 “心胃同病”的理论基础

    2.1 脾胃与心密切相连之生理学基础

    “胸痹”病名术语最早见于《灵枢·本藏》,其病变包括心、肺二脏。《黄帝内经》对“真心痛”“厥心痛”等有较为详尽的论述[2-3]。《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明确称为“胸痹心痛”,提出其病脉为“阳微阴弦[4]”,体现病因病机纲领为“阳微”阳气虚衰,“阴弦”阴寒气盛,为后世辨证之津梁,并有瓜蒌薤白半夏汤及九痛丸治疗心痛。

    “胸痹心痛”相当于西医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5],多由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气滞血瘀等所致,辨证论治多以气滞心胸、痰瘀阻滞、寒凝心脉、气虚血瘀、阳虚寒凝、心肾阴虚等为主,其病位主要在心,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多见,标实以气滞、痰浊、瘀血、寒凝多见,又常相互为病,虚实错杂,故治法各异。

    在解剖学方面,心与脾胃位置相近,心位居上焦,胃位居中焦,心胃之间仅存膈膜相隔。正如《黄帝内经》有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6]在传统经络连属方面,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注心中”,交手少阴心经。诚见《灵枢》曰:“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由此可见心脉与脾胃之经相系相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