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药物经济学》 > 2023年第11期
编号:598040
已上市神经保护剂的临床试验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3年2月8日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3年第11期
胞磷,激肽原,丁苯,1写入指南的神经保护剂,1丁苯酞,2人尿激肽原酶,3依达拉奉,4胞磷胆碱,2其他已上市神经保护剂,1银杏内酯,2长春西汀,3小结
     曹青青 石 娜

    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数据显示,卒中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现患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1]。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2],是由血管本身、血流动力学或血液流变学异常所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出现的脑组织坏死、软化的疾病统称。尽早的血管再通以及给予神经保护剂是缺血性卒中的两大治疗策略[3]。目前,血管再通是主要治疗手段,但较多的禁忌证和较窄的治疗窗限制了其的临床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即便接受了血管再通治疗,也仍有部分患者未能从治疗中得到较大的获益(这可能与再灌注损伤、出血有关)。因此,急需开发神经保护剂,保护大脑免受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以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4]。

    目前,我国已上市数种药物用于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并在临床广泛应用,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认为神经保护剂的疗效与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临床工作中应个体化应用丁苯酞、人尿激肽原酶、依达拉奉、胞磷胆碱和吡拉西坦。本文就2018-2022年我国已上市神经保护剂的临床试验进展进行总结概括,为进一步推进神经保护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1 写入指南的神经保护剂

    1.1 丁苯酞

    丁苯酞是我国开发的Ⅰ类化学药品,最初是从芹菜种子中提取的,2002年获批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6]。作为一种多靶点药物,丁苯酞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线粒体等作用[4],还可促进皮层神经元的树突发育、血管形成[7]。多个临床试验[8-11]已证明,丁苯酞与标准抗缺血性卒中药物联合使用比单用标准药物更有效,临床应用安全,主要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但不足的是大多数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也未明确用于再灌注治疗人群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应用局限于国内。

    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网站显示,2022年在我国进行了一项大型、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丁苯酞Ⅲ期临床研究-BAST试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0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