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伏案,椎间盘,1颈椎病的定义,2颈椎病的分型和临床表现,1颈型颈椎病,2神经根型颈椎病,3脊髓型颈椎病,4椎动脉型颈椎病,5交感型颈椎病,6混合型颈椎病,3颈椎病的发病危险因素,1年龄,2性别,3头颈部外伤,4不良的工作姿势,5不良睡眠姿势
吴佳倩,陆一涵,张成钢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到包括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前中央动脉等的周围组织结构,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符合的临床表现[1]。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工作环境的改变,颈椎病已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全国颈椎病患者约占7%~10%,且发病率一直处于逐年增长趋势[2]。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颈椎病的研究。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是国内约定俗成的一个术语,其概念和定义在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
1984年,全国“第一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由《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在桂林召开,会上将颈椎病定义为“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导致颈椎失稳,压迫邻近组织进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3-4]。
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由《中华外科杂志》和《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在青岛举办,并将颈椎病的定义修改为“颈椎间盘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包括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在内的周围组织结构,进而出现的相应临床表现”[5]。
2008年,“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 在上海召开,主办方有《中华外科杂志》、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分会、上海东方医院等。参与会议的众多学者考虑到近些年来影像学的迅猛发展有助于判定颈椎病,因此在之前定义的基础上修改为现如今我们所知晓的定义。
在这三次全国性的颈椎病座谈会基础上,近年来又召开了多次的国际性、全国性、省市级专业学术会议,颈椎病的概念已逐渐被明确,定义也在不断被完善。
2 颈椎病的分型和临床表现
首个《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于2007年由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推出。这一指南对于指导颈椎病的临床工作有着重要意义[2]。根据颈椎病的病理改变、症状与体征,主要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和混合型,根据郑飞雪、徐荣明等的研究[6-7]整理概括如下。
2.1 颈型颈椎病
该型主要以青壮年人群为主,多有长期低头工作的经历,与颈部长时间屈曲有关。临床表现包括颈部酸痛、肩部酸痛、颈部僵硬、颈部活动受限等,少数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X线片表现为颈椎的生理曲度发生变直或者反弓征象。
2.2 神经根型颈椎病
此型是几种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是由于髓核突出、骨赘形成、颈椎不稳等因素使得单侧或双侧神经根受压,最后导致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麻木、过敏、感觉减退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7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