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2年第2期
编号:231092
对于“眩运者,中风之渐也”的理论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3日 世界中医药 2012年第2期
朱丹溪,朱氏,医家,1金元之前眩晕与中风研究的类平行关系,2金元时期眩晕与中风之渐关系的认识,3朱氏之后眩晕与中风的交叉汇合关系,4讨论
     李桂文 陈少玫

    (1福建中医药大学2005级七年制研究生,福州市闽侯上街华佗路1号,350108;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

    眩运者,眩晕是也。《医学统旨》云:“眩者,谓忽然眼见黑花昏乱,少倾方定;晕者运也,谓头目若坐舟车而旋转也,甚有至于卒倒而不知者。”眩晕之论,首见于《内经》,发展至金元时期,各家争鸣,眩晕之识,祥现多彩,不仅提出“风火相煽致眩”“虚痰致眩”“实痰致眩”“无痰不作眩”等致眩理论,而且对眩晕的预后认识亦为后世所称颂。虞抟在《医学正传》中言“(丹溪活套)云:眩运者,中风之渐也”[1],首次明确了揭示了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为眩晕预后及前瞻性防治中风提供了深刻的临床思路,在中风先兆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后世医家在总结中风及中风先兆时,极为赞同朱氏之论,并且已将眩晕作为中风及其先兆证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现从朱氏提出观点的学术背景以及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创新,初探丹溪“眩运者,中风之渐也”之深蕴。

    1 金元之前眩晕与中风研究的类平行关系

    细阅医集,金元之前,医家少有将眩晕与中风联系起来讨论,只是在少数论著中将眩晕作为中风其中一个症状来描述,如《灵枢·五乱》言:“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中风的先兆研究中实未包含眩晕在内,眩晕的预后研究亦无明确中风之说。

    1.1 眩晕认识状况 《内经》认为眩晕属肝脾所主,病因与邪中、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紧密相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探讨眩晕病因病机可为邪袭太阳,阳气郁而不得伸展;或邪郁少阳,上干空窍;或肠中有燥屎,浊气攻冲于上;或胃阳虚,清阳不升;或阴液已竭,阳亡于上[2];提出并重视痰饮在眩晕发病中的作用,为朱丹溪“无痰不作眩”提供了理论依据。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风头眩为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所致,认为内虚风邪入中是起病之由。孙思邈在《千金方》中首次提出了“风热痰”三因致眩的观点。陈士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眩晕病因区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王贶《全生指迷方》中首立“眩晕”一篇,开创了文献单篇记载眩晕论治的先河。

    1.2 中风认识状况

    1.2.1 中风的“内虚邪中”认识 《内经》认为外风侵袭人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2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