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瘀毒”致病临床表征初探
瘀血,证候,1骤发性剧痛,2发热,3皮肤发斑,4溃疡或坏疽,5出血,6便秘,7腹胀满,8烦躁或狂躁,9舌脉,10小结
刘龙涛 史大卓 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海淀区西苑操场1号,100091)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性疾病、静脉血栓性疾病和微血管血栓性疾病,几乎涉及临床各科,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死亡率与致残率亦高。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发现,感染和炎症为血栓性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2]。传统中医认为,微生物感染、内毒素损伤及炎症反应等多与“毒邪”密切相关。本课题组在既往“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许多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外周动脉血栓性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等)的发病或恶化阶段,多表现为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局部剧烈疼痛,同时伴发热、烦躁、大便秘结、舌质紫红或绛、舌苔垢腻或黄燥、脉沉弦有力等一派实邪壅盛、内蕴化热化毒的征象,具有此类证候患者的理化检查常伴有炎症因子(如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等)、坏死组织标记物(如心肌酶等)升高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与现代中医对“毒邪”致病特点(损伤性、破坏性)的认识颇为一致,而与普通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改变有诸多不同。临床辨证施治心血管血栓性疾病也发现,在活血化瘀治法的基础上,合理配伍清热解毒或活血解毒药,多可提高疗效。鉴于此,在传统中医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病证结合,科学总结和归纳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表征,并参照现代流行病学方法加以规范,对于提高中医药防治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其常见临床表征初步归纳如下。
1 骤发性剧痛
疼痛,是中医“瘀血”致病最常见的临床表征之一。在心血管血栓性疾病中,“瘀毒”所致疼痛,具有发作突然、疼痛剧烈、部位不固定且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其发生机制多由瘀血蕴阻日久,酿热化毒,或热毒直中血分,煎熬血液而致瘀毒互结,“不通则痛”。如明·张觉人编《外科十三方》[3]云:“大凡恶毒瘀血成,不曾发散致痛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特别是心肌梗死发作时,多伴有较为剧烈的胸痛,并放射至咽、肩、上肢、背或上腹部,性质可为压迫感、紧缩感或窒息感,常规扩冠治疗难以获效,病情极为危重。正如《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他外周动脉血栓性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情恶化以及较大栓子引起的急性肺栓塞等多以骤发剧烈疼痛作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与传统中医“瘀血”疼痛所表现出的固定性刺痛、昼轻夜重、痛势缠绵的特点亦有不同之处。因此,在心血管血栓性疾病临床辨证过程中,可考虑将骤发性剧痛作为“瘀毒”证候的临床表征之一。
2 发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6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