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性疾病与阴虚的相关性探讨
阴气,卫气,失眠症,1睡眠障碍性疾病,2阴虚与睡眠障碍性疾病,3结语
闫 雪 汪卫东 洪 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北京,100053)
阴虚是由于阴分不足,津血亏损,滋润、荣养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机体失去濡润滋养,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阳相对亢盛的虚性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本文主要对阴虚在睡眠障碍性疾病发病中的意义进行论述。
1 睡眠障碍性疾病
睡眠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一项生理活动,它与人的生理、心理功能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令人满意的睡眠,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过被各种睡眠问题困扰的经历。据报道,15% ~30%的成年人和10% ~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1]。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活节奏加快,睡眠障碍以其所导致的日益突出的医疗甚至社会问题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有报道显示[2],睡眠不足的人比睡眠充足的人存在更多的健康问题,即使睡眠只减少几个小时,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减退,而且对于不同性别、种族、健康状况的人来说都是如此。睡眠剥夺还会引起认知能力削弱,其中对记忆力的影响较大。除此之外,睡眠障碍还影响到人们的劳动安全和工作能力[3]。睡眠障碍的高发病性以及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影响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睡眠障碍的研究。国际睡眠分类(2005年版)中提到的睡眠疾病多达90余种,其中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正逐渐升高并引起大家的重视。我国于2002年所完成的一项万人以上睡眠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患睡眠障碍者达45.4%,其中80%没有就医。可见,睡眠障碍性疾病已成为妨害国人健康的严重社会公共卫生问题[4-5]。
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古籍中就有对睡眠相关理论的记载。如《黄帝内经》中通过营卫气血及阴阳学说对“寐寤”进行了朴素而深刻的论述,并形成了营卫睡眠学说和阴阳睡眠学说。但是,长期以来,中医对于睡眠障碍仅仅是以“症”来认识,并非作为一个“病”考虑,故常常被人忽视。在现有中医疾病分类中单独成立的疾病只有失眠(不寐)、嗜睡,而其他很少分类。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我们可以查到与睡眠相关的描述如[6]:虚劳不能眠、大病后不得眠、虚劳喜梦、伤寒病后不得眠、温病多眠、温病病后不得眠、霍乱后烦躁卧不安、魇不寐、卒魇死、鬼注、失枕、嗜眠、鼾眠、梦与鬼交通、为鬼所持、夜啼、惊啼以及各科疾病伴随的睡眠障碍,这在《诸病源候论》中阐述较多,而在其他中医书籍中相对较少,有些睡眠障碍在古人不好命名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0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