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3年第6期
编号:228145
息贲病证治考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7日 世界中医药 2013年第6期
心脾,灵枢,经筋,1病名考源,2病因病机考源,3病证考源,4治法考源,5预后考源
     孔安安 马惠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100029)

    息贲病证治考源

    孔安安 马惠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100029)

    “息贲”出自《黄帝内经》,现代病名已很少沿用,本文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古代中医文献中相关记载“息贲”之病名、病因病机、病证、治法及预后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息贲;五积;考源

    息贲,古病名,五积之一,为肺之积,以右胁下包块、胸背痛、吐血、伴有寒热、咳嗽、呕逆、呼吸迫促等症状为主。首见于《黄帝内经》,《难经》《普济方》《圣济总录》等医书中均有记载。现代文献对息贲病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息贲的病因病机、脉证、治法方药及预后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1 病名考源

    “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1]释为:“喘也。从心从自,自亦聲。”“贲”,康熙字典有两种解释:通“奔”,急走,逃亡;今名膈膜或横膈膜,膈的古称。

    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中涉及“息贲”病名的条文共有五条。如《素问·阴阳别论》[2]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素问·奇病论》[3]:“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内经素问吴注》[4]言“息积,即息贲”。《灵枢·经筋》[5]曰:“手太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以及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灵枢·本藏》《素问·阴阳别论》中均有描述。《难经》[6]中息贲的症状描述更加详细,《难经·五十六难》云:“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杨玄操注曰:“息,长也。贲,鬲也。言肺在膈也,其气不行,渐长而通于膈,故曰息贲。一曰:贲,聚也,言其渐长而聚蓄。肺为上盖,脏中阳也,阳气盛,故令人发肺壅也。”(见《难经集注》[7])。《难经正义》[8]云:“贲,古通奔。息贲者,言气息贲迫也。”清朝叶天士言“息贲者,五积中之肺积也,喘息奔急,亦名息积,右胁下必有积块以别之。”(见《叶选医衡》[9])

    综各医家所述,息贲也称“息积”或“息奔”,病位在肺,主要症状为胁下满,形如覆杯,逆气喘咳,洒淅寒热,胸痛咳血等。

    2 病因病机考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9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