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3年第8期
编号:228047
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5日 世界中医药 2013年第8期
灸法,1艾灸温通效应作用机制研究,2艾灸温补效应作用机制研究,3艾灸温通温补效应作用机制之间的关系,4艾灸温通温补效应规律,5研究展望
     常小荣 刘 密 严 洁 易受乡 岳增辉 张国山 刘迈兰 孙国杰 王玲玲 胡 玲 吴焕淦

    (1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007;2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1;3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46;4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5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

    2009至2013年,我们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艾灸的温通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课题[1]。本课题在总结以往灸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艾灸的温热刺激能通过作用于穴位转化为与疗效密切相关的生物信息,并经过多条途径激发机体自身保护潜能,增强机体的适应性及抗损伤能力,最终实现对机体的温通与温补效应。我们坚持以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为基础,从临床效应出发,提出了如下假说:艾灸的温热刺激具有温通、温补作用;人体机能状态及疾病性质是决定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前提条件;施灸方法、穴位功效、灸量大小是影响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关键因素;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是艾灸产生温通、温补效应的生物学机制。力求深入、系统、全面揭示艾灸温通、温补效应规律与机制的科学内涵。

    本课题运用循证医学方法,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以艾灸具有肯定疗效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为切入点,探索不同灸法、灸量、灸程及施灸部位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确切证实艾灸产生的温热刺激具有温通、温补效应,总结归纳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量效规律,阐明艾灸温通、温补效应作用机制及调节途径。其最终目标是:确证温通温补效应;掌握量效规律;阐明生物学机制。

    1 艾灸温通效应作用机制研究

    “温通”,即是“以温促通”,“通”具有通畅、通达、通调等含义。艾灸温通效应即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可以产生促进人体气血运行通畅的效应和作用[2]。《灵枢·刺节真邪》中关于温通的认识,如“火气已通,血脉乃行”。从疾病产生的病因病机来说,寒主收引,朱丹溪认为血有“见寒则凝”的病理机制。清代吴亦鼎《神灸经纶》亦有“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的规律总结,指出灸法以温促通的主要特征是促进和保持气血运行通畅。

    本项目主要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为疾病载体,抓住其“脾胃虚寒、中阳不运”的病机特点,结合现代生理病理学认识“脾胃虚寒、中寒内生”,致使胃黏膜血流量明显降低、出现胃黏膜损伤,进一步导致“中阳不运”,表现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减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6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