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注释立场与话语特色:“志注”中“血气之生始出入”探讨
灵枢,经脉,素问,1血气之“生始”,2血气之“出入”,3“血气”与针灸,经络理论的关联,4“血气之生始出入”形成的背景及其影响,5借针明理:注释立场与话语特色
杨 峰朱 玲(1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理论与方法学重点研究室,北京,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
经典的注释立场与话语特色:“志注”中“血气之生始出入”探讨
杨 峰1朱 玲2
(1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理论与方法学重点研究室,北京,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
张志聪对于气血理论的独特认知与表述,与针灸理论内容关联密切,尤其在有关血气出入路径的论述中,经脉、络脉、五输穴等理论内容得以丰富,彰显出作者自身深刻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志注”颇具特色的注释话语,反映了其《黄帝内经》注释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立场,在诸位注家中颇为瞩目。气血理论性质颇为特殊,既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范畴之一,同时也与针灸、经络理论密不可分,特别是气血出入体内与体外、脉内与脉外、体表与经脉、脏腑与体表的路径,纷繁复杂。在中医理论体系、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对气血理论的内涵如何认识,及在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中气血理论如何定位、表述,张志聪的相关认识或许可以提供借鉴与启示。以注释话语特色研究为切入点,可较好地把握注家的理论立场,总结其注释特质,有助于深入发掘与阐释注家的学术思想内涵,揭示其丰富的理论认识,由此可呈现针灸理论在注释中是如何传承、接受、理解的。对于针灸理论传承研究而言,这是值得关注的视角。
针灸理论;黄帝内经;经络;气血理论;注释
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注家中颇有特色且较为重要的一位,汇集同学及弟子,开集体注经之先河,先后著成《黄帝内经素问集注》[1]《黄帝内经灵枢集注》[2],影响深远。笔者在原著阅读中注意到一个颇为特殊的现象,即《素问集注》《灵枢集注》的注文(以下简称“志注”)中大量出现与“血气”有关的论述(其具体话语表述又多与经络相勾连),内容涉及疾病、针刺治疗、经络、腧穴、脏腑等诸多方面,反映出张志聪对于“血气”形成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理论认识。换言之,“血气”相关论述在“志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内经》其他重要注家,如杨上善、王冰、马莳、张介宾等,在其注释中并未发现如此显著的特点。因此,对“志注”中的“血气”相关论述,实有专门探讨之必要。
“志注”中与血气密切连用的话语,有“逆顺出入”“逆顺之行”“出入之会”“外内出入”“循行”“生始出入”等,其义基本一致,尤以“生始出入”最为显著,共34次,且其他重要注本中未出现。可见,此话语在张志聪关于血气的认识与表述中极其重要(“志注”中有多次强调之辞)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85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