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金匮要略》虚劳病诊治思维和步骤分析
内经,原文,1“治未病”理论含义的发展,2《金匮》中虚劳的“治未病”诊治思维及分析,3《金匮》虚劳病余方原文诊治步骤分析,4讨论
杜 倩 李成卫(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北京,100029)
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金匮要略》虚劳病诊治思维和步骤分析
杜 倩 李成卫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北京,100029)
“治未病”理论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均被作为预防原则,而该理论在《金匮要略》中则经历了从预防意义进一步被发展为治疗原则并成为该著作重要的诊治体系的过程。应用原著中明确提出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研究,其结论无疑更客观、可靠。《金匮要略》中虚劳病与现代中医内科中虚劳的含义有所不同。文章以仲景“治未病”理论试分析《金匮要略》中虚劳病的原文思考及诊治步骤疾病思路,以期扩展对《金匮要略》原文的理解方法,丰富现代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
治未病;金匮要略;虚劳;诊治思维
《金匮要略》(简称《金匮》)之所以能成为中医学经典,除了成书年代久远所赋予的时间优势之外,更得益于他独特的诊治体系。“治未病”理论作为预防原则见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和《难经》,现代将其称之为“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养生与保健[1]。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张仲景对该理论进行继承与发展,表现为“治未病”在《金匮》中不仅是一个预防原则,更是一个超越预防含义的基本治疗原则[2],并将其应用于对原文疾病的诊治。与传统已病治疗原则相比,“治未病”理论无疑是诊治疾病的一种新思路与方法。
1 “治未病”理论含义的发展
1.1 “治未病”在《金匮》以前的出现 “治未病”在《内经》中的两处出现[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故在《内经》中“治未病”的内容属于未病先防。《难经》五十三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倡导不治既病之脏,而先实既病脏气过盛所克之脏,属于既病防变范畴。《金匮》继承《内经》《难经》中该理论预防原则的思想,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回答“上工治未病何以?”的设问[4]。
1.2 “治未病”在《金匮》中的发展 《难经》中“肝病传脾”的“治未病”为肝病实,木气盛则克土而传脾,当先实脾,在《金匮》中沿用《难经》中的内容,又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认为脾不旺时,肝木病实易传脾土当先实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2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