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研究初探
钩藤,高血压病,1中医认识,2辨证分型,3中医内治法,4中医外治法,5讨论
王金秀 李 浩(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综 述
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研究初探
王金秀 李 浩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正常高值血压是介于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一种状态,具有潜在的高血压风险,也是预防高血压发生的切入点,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但对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学及治疗学等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正常高值血压;中医;治未病
正常高值血压是指介于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一种亚健康状态,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高血压学会(ESH)高血压防治指南将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5~89 mmHg定为正常高值血压[1]。调查发现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有近40%~50%最终发展为高血压,且合并代谢异常[2]。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明显增高[3]。因此将血压控制“节点”前移,积极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成为了当务之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应用于其中具有绝对优势。中医讲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前者主要针对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生活方式的异常进行非药物干预,后者则针对已造成的脏腑功能紊乱采取综合辨证调理。中药及中医外治法降压作用缓慢、不良反应较少,具备良好的稳定血压的作用,是预防高血压的必备选择,现将中医对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概况总结如下。
1 中医认识
“治未病”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提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后世演变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理论,其中主要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预防疾病的发生,强调摄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正常高值血压介于正常血压及高血压之间,极易进展为高血压并产生相应的并发症,属于“治未病”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中医以整体观念为根本,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当机体阴阳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失去平衡,疾病就会随之而来。刘巍等[4]认为高血压前期的病因多与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失和等有关,属于古代“逸病”范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9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