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溪草堂医案》看王旭高治肝病临证特点
肝风,痰饮,肝火,1阴虚阳亢是肝病发生的主要因素,2重视中焦是治疗肝病的重要方面,3痰饮,瘀血是肝病产生主要病理代谢产物
刘蕊洁 叶永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从《环溪草堂医案》看王旭高治肝病临证特点
刘蕊洁 叶永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清代名医王旭高素以肝病治疗闻名,通过分析《环溪草堂医案》中《肝气、肝火、肝风》一门的61例病案,初步研究其临证治疗肝病的学术思想。王旭高认为阴虚阳亢、肝脾不调与痰瘀阻滞是肝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治疗重视养肾阴以抑肝阳,培脾土以抑肝木,结合活血化瘀、消痰除湿,主次分明,收效斐然。
@ 王旭高;肝病;临床经验
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江苏无锡人。王氏师承其舅高锦亭,临证严谨认真,所存医案众多,对中医学颇有建树,于内科诸疾尤其是肝病的临证用药精当,效如桴鼓,以“治肝三十法”传世留名,收录于《西溪书屋夜话录》[1]。但由于其成书后诸多散佚,且“治肝三十法”有方药而少例证与辨析,对后世学者深入研究王旭高治疗肝病的临证遣方化裁特点有一定影响。《环溪草堂医案》系王旭高医案著作,惜未付梓,后由其门人整理,又经清末名医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编并附按语而成。医案分内伤杂病、伏气、外伤、妇人、小儿等三十五门,所载证情详细,理法方药详备,于疑难案例又附详解以阐明其意,对于研究王氏临证用药特点有重要参考价值[2]。其中《肝气、肝火、肝风》反映王氏对肝病辨证论治的临证思路[3],以下将对《环溪草堂医案》中王氏治肝病的临证特点作初步探讨。
1 阴虚阳亢是肝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肝经绕阴器、至小腹,分布于胁肋,经咽喉入鼻咽,连目系,与督脉会于巅顶[4]。根据肝经走向,王旭高将头痛眩晕、心乱神昏、胁脘诸疾及遗精闭经等疾病归在《肝气、肝火、肝风》一门。王氏认为肝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虚阳亢,阳亢即指肝气、肝火、肝风为病,于阴虚中又分肝阴虚、肾阴虚与营阴亏虚。阳亢为病,或因情志所伤或因劳逸失常,始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亢盛,阳气升动无制则肝风内动,故王氏称“(此)三者同出异名”[5]。肝体阴用阳,肝主藏血,故称“血海”,久病耗伤则肝血亏虚,可致筋脉失于濡养、血虚不能上荣头目以及化燥生风[6];肾藏精,肾水涵养肝木,故称“乙癸同源”[7],若肝阴亏损,久病及肾,则肾阴亏损,水不涵木,发为阴虚内热之象。营行脉中,属阴,化生血液,肝阳亢盛,阴血内耗,或是气火燔灼,血不循经,引起出血,致使营阴亏虚,影响其“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的功能而引发相应病症[7]。
本门所论及肝气、肝火、肝风的医案大多与肾阴、营阴不足相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1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