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肝脏象理论结构分析
精气,1《太素》中肝脏为藏,为库藏,主藏天地精气,2《太素》“血藏于肝以舍魂”,肝的核心功能为舍魂,3《太素》肝脏象理论的结构特点,4小结
金珉串 李成卫 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北京,100029)
《黄帝内经太素》肝脏象理论结构分析
金珉串 李成卫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北京,100029)
《黄帝内经太素》,唐初医学家杨上善所著,是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版本。该书以唐初哲学为指导,开分类研究《内经》先河;延续《内经》脏为库藏、藏天地间精气的基本功能,突出并论证五脏藏神为五脏核心功能。其中,肝为库藏,应春,储藏天地之间少阳之气、五行木气;肝藏血,血是肝所储藏的精气;肝舍魂,舍魂为肝的核心功能,主藏血是为舍魂。《太素》对《内经》肝理论的发展:1)分类整理,使知识同一系统;2)以肝舍魂为核心功能协调并论证了肝所藏精气、血及魂的结构关系;3)以佛教理论指导,论证神、魂内生。明确《太素》肝脏象理论结构,对于明确肝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对当代中医肝脏象理论的深入认识,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黄帝内经太素;肝;脏象理论
《黄帝内经太素》[1](以下简称《太素》)是中国历史上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进行分类研究最早的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内经》版本。作者是唐初医学家杨上善。该书在南宋后在国内佚失,至清朝末年才从日本传回,并经萧延平校勘注释、广传于世。由于未经宋校订医书局校改,该书更能反映唐代医学的原貌,对于分析唐代肝脏象理论的内容与结构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2-3]。
1 《太素》中肝脏为藏,为库藏,主藏天地精气
1.1 《太素》肝为库藏,主藏天地精气 《太素》肝脏是库藏,主藏天地精气。《玉篇·艸部》:“藏,库藏。”“藏”是贮藏珍贵物品之仓库。这是《太素》延续《内经》五脏(藏)为实体脏腑,储藏精气的库藏之含义[4]。如《素问·五脏别论篇》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而肝储藏的精气源于天地。如《内经·宝命全角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又《素问·金匮真言论》:“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肝储藏的精气来自于天地。这也是延续《内经》“生气通天”,藏气源于外的认识。如杨氏对《灵枢》中“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作了注释:“在于天地四方上下之间,所生之物,即九州等也。九州,即是身外物也。九窍等物,身内物也。十二节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7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