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5年第11期
编号:226972
唐容川“中西汇通”肝脏理论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3日 世界中医药 2015年第11期
五脏,1强调解剖结构,注重五脏气化,2借鉴生理病理,阐释中医机理,3“制克”“相合”有序,肝木疏泄脾土,影响后世理论,4结论
     尉万春 李成卫 王庆国

    (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北京,100102;2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金匮教研室,北京,100029)

    唐容川“中西汇通”肝脏理论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尉万春1李成卫2王庆国2

    (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北京,100102;2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金匮教研室,北京,100029)

    唐容川是早期倡导中西汇通的著名医家,在西医学的传入对中医学产生巨大冲击的历史背景下,唐容川立足中医基本理论,借鉴西医学重要生理病理学机理,重新诠释了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功能,是中西汇通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脏腑结构决定功能,有相应的形质才会产生相应的气化功能,并且对“肝藏血,主疏泄”这一肝脏功能有独特的认识,这对后世《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象理论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立足学术历史演变,阐释唐容川在中西汇通视角下肝脏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唐容川所构建的肝脏理论结构和学术特点,为今后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

    唐容川;肝理论;形质;气化

    唐宗海,字容川,清末著名医家,倡导中西汇通,主张中医为体,西学为用,强调脏腑气化,并且主张脏腑功能与脏腑结构密不可分,认为相应的脏腑结构才会产生相应的功能,指出“西医初出,详形迹而略气化,有所长亦有所短;中医略形迹而详气化,有所短亦有所长”,主张“汇通中西医,厘正医道,归于一是”,故其“参以西学,证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结合中西医之理,阐释了新的脏腑功能体系并且对当代《中医基础理论》中肝脏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强调解剖结构,注重五脏气化

    唐容川构建的肝理论,基于西医学实体解剖结构,并且强调五脏气化功能的作用。《内经》中,五脏的核心作用更强调在“藏”,即储藏之意,强调气从外来,五脏藏天地万物精气而生,并且将五脏作为一种器皿隐喻;到明代张介宾提出“命门学说”,强调先天生后天,以先天命门为核心,外秉五行之气,内生五脏,命门内含元阴、元阳,“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唐容川在总结五脏之气外来和“内生五脏”的观点,形成了基于解剖结构的五脏气化概念。

    1.1 五脏为“器皿隐喻” 《内经》强调气从外来,与天气相通,《素问·生气通天论》[1]:“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金匮真言论》[1]:“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同时强调五脏是器皿隐喻,主要功能是“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1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