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铁樵肝脏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
中医理论,肝郁,脏腑,1从“气化论”到“形能为证,气化为说”的脏腑构建方法,2从“气化之肝”到“汇通之肝”的肝脏理论结构,3从“中体中用”到“中西汇通”的学术体系演变,4结语
徐慧颖 李成卫 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北京,100029)
恽铁樵肝脏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
徐慧颖 李成卫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北京,100029)
文章通过对恽铁樵医学著作中关于肝脏理论的论述,对恽铁樵肝脏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做一研究。结论:恽铁樵的肝脏腑理论学术体系演变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基于“气化论”,认为“肝”并不是实体解剖的肝脏,而是授春气的时序的脏腑,肝所表现出来的功能都是气化的结果。中后期,将西医生理病理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运用生理解剖及神经生理对“肝藏血”“肝郁”等中医理论进行了解释,将实体肝与中医的气化(功能)肝通过病理“形能观”结合在了一起,为现代从肝郁病理反推生理而得出的肝主疏泄理论奠定了病理学基础。厘清恽铁樵学术理论演变的过程,无论是对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是对现代中医理论的创新都有积极作用。
肝;脏腑理论;恽铁樵;中西医汇通
恽铁樵作为中西医汇通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中医有演进之价值,必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以产生新中医”[1]等观点。对现代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现代中医藏象学中肝藏腑功能与解剖实体分离的认识源于其学术思想,其用神经生理、病理学解释肝郁为现代肝主疏泄理论内容的形成奠定了病理学基础,为现代肝郁情志致病从神经系统研究开创了思路。为此我们在本文通过对恽铁樵对肝脏的概念、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等论述的改变,探讨其肝脏腑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此研究对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和中医理论的构建与创新都有积极的意义。
1 从“气化论”到“形能为证,气化为说”的脏腑构建方法
1.1 中体中用——气化论下的脏腑构建 古代医家用“脏腑部位与功能概念结合”的形式替人治病,但是到了清代,西学东渐,随着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西医解剖学说的进入,导致中医的脏腑部位变得不易解释,其原有的治疗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导致气化学说变得泛华,医家将所有脏腑的生理功能,甚至全身的生理功能都认为是气化的作用。当时一批中西医汇通学家如张锡纯、唐容川等都多用“气化”理论来概括中医理论特点[2]在此背景下,恽铁樵为了维护中医在所谓西医“科学化”语境下的合理性,运用气化理论将中医藏腑功能与解剖实体分离,并以此提出了“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3]。在气化论的基础上提出“四时为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7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