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利水法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BNP、SOD及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3)
2.2 2组治疗前后生命质量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西医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生命质量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生命质量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生命质量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下降比对照组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类似症状的描述,如《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客也”。随着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中医药在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提高生命质量方面的优势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6]。
中医认为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营不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0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