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穴诊疗法的研究(2)
1.2 井穴诊断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多观察手指尖端所呈现出来的生物物理学特征的变化。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医家赤羽幸兵卫[2]利用点燃的线香在井穴上进行热感测定,依据患者对热感度的敏捷或迟钝反应,来判断患者左右两侧井穴的反应是否一致。正常人左右侧的知热感度是平衡的,疾病状态下出现失衡的现象,依据失衡的具体表现进行经络辨证诊断,而治愈后这种失衡现象消失[2-3],这种诊断方法被称为“知热感度测定法”,又称为“赤羽氏测定”,该法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风靡日本,并影响到欧美诸国,后经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介绍进入中国,在国内也掀起了研究的热潮,是早期经络现代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利用该方法,研究者们进行了健康人群、体质偏颇人群和疾病人群井穴知热感度的测定,获取了健康人群每个井穴知热感度的正常值[4];发现体质偏颇人群井穴的知热感度出现失衡,如气虚质人的敏感度明显低于平和质人[5];明确了肺心病、胃痛、肺癌、支气管哮喘、肾切除术后等[6-9]疾病状态下井穴知热感度失衡的特征和规律,其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经脉上。在知热感度测定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井穴电阻、温度、血流灌注量等的测定,明确了其在健康人群中的特征[10,14],也发现在疾病状态下会出现左右侧失衡的现象。例如脑瘤患者[11],井穴电阻的失衡出现在小肠经、三焦经、肝经、胆经、胃经,这些都是与头部密切相关的经脉和脑瘤发病病机所涉及脏腑对应的经脉;病毒性肝炎患者[1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15 字符。